现在又是一个阳光温柔的午后,书桌前斑驳的光影里,享受整理旧文稿恬静的这一刻。
看笔记是2017年1月14晚写的随笔,今日正好是整整一年的时间,犹清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窝在沙发上悠悠读着《呼兰河传》,内心欢喜又平静的情景。沉醉。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一直把人家的书名“呼兰河”记得颠三倒四,笔记“呼和兰传”让大家见笑了。。。。
萧红,奇一般的女子。个性上是大胆的,大胆去突破传统封建,违背父亲家族,只身离家;大胆去追逐自己自由的生活,即使前路艰辛风霜交加也从未回头;大胆去写自己想要的文字,不入俗不应当下热文,坚持写能贡献给时代的作品。而她做到了,如今说到二三十年代的作品,她的作品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情感上却是孤寂的,脆弱的。她一生期望情感上的温暖,却总是短暂不得多留。祖父温暖了她整个童年,因着祖父才知道世间有爱,但是也只是童年,祖父去后,天是灰色的。鲁迅,充当了一部分的祖父、伯乐的角色,给她的天空带来一抹色彩,但是却也只是短短几年,鲁迅就病逝了。萧军曾给了她一段,但也是他把红伤得最深让红痛苦一生的人。端木,在香港给了红一段想要的老百姓夫妻平静生活,没有争吵没有讥笑,但是最后还是弃红而去,倒是骆宾基这样一位算不上太要好的朋友尽心尽力陪她走过最后的病痛时光,让人不禁唏嘘。当然在战荒时期,端木与宾能如此尽力对待病弱的萧红,她内心也应该是感恩的,只是军没有最后陪伴在身边,是她一生的遗憾和痛吧。
实在难以想象她这样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子,却和平接受了生活给予的诸多磨难,看到她,我总会想到一个词语,“坚韧”,内心要有多强大,才能走过像她那样风雨的一生。如果你对她的一生有所了解的话,相信你一定会被她深深折服,不仅仅惊人的才华,还有面对生活,惊人的坚毅与乐观知足。逃婚与军在一起的时候,没吃没喝,无暖衣抗寒却仍旧两个人快乐的像个孩子。怀着孩子的时候,颠沛流离;身体上病痛时时折磨;生活上拮据艰辛;战争纷乱,情感破碎,从来都没有让她屈服。从没有想过死,从来只有强烈的“活”的欲望,就这样死去,她是不甘心的。一直坚持创作,写自己要的文字,誓把鲁迅遗志承接下来,病痛折磨的晚年,《呼兰河传》问世,文坛的瑰宝,无愧于时代。
萧红说:“我总是一个人走路,从前在东北,到了上海后去日本,从日本回来,现在到重庆,都是我自己一个人走路。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看她写的《呼兰河传》,描绘的是旧中国习性,讽刺的是旧人们无知的热闹,虽然是深讽,但是笔触非常的冷漠又平静。
她用着不喜不悲貌似毫无情感的语言描述着家乡呼兰河的一切,但是笔下的呼兰河却是无比鲜活的。人们浓浓的生活趣味尽现。笔下的人们是滑稽的、戏剧化的、无聊又热闹的。生活就由一个个日日沉浸其中的闹剧组成。悲伤的也不悲伤了,当然快乐的是继续快乐的,总之大家都是热闹的,好似连着她的安静也是热闹了。
笔下的世界似乎她是不存在的一样,只是一个在旁边默默不加感情的注视与记录者而已。
她的人、物总是那么恬淡的,又充满张力的。她的内心是任性的,就如她描写的童年后花园,黄瓜愿意结一个果就结一个果,愿不结便一个果也不结。全书里最喜欢,她对童年、祖父、后花园的描写,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在写这一段,活泼、欢喜像要从纸上飞出来一样,多么随性欢喜。这里摘一段——
“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搂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惊叹她的观察力,很细微,描述事物的角度也很独特,单单看没有什么出奇,但是整在一起,出来的画面却给人说不清楚的丰满,足为以小撑大的典范。另外,整个作品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当年代写人性讽刺的先行者是鲁迅,但是鲁迅写的是一个个个体,以个体来反衬群体社会,她不一样,她是以群体为切入点,在她的笔下没有塑造典型的个体,只有典型的群体,所以在当时不容易给人强烈冲击,引起大反响,不深读以为只是读读看看热闹,细细品读,才发现是在讽刺整个群体社会。
这又是一本一开始就读不下去的书,去年是第三次再读,最开始仍旧是蜗牛爬路的节奏,好在最终坚持了下来。细细读来,趣味实多,越读越惊叹她的才华,神来之笔,奇特的描述,奇特的角度,恬淡的语言,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呼兰河。以前无意认识了一位在布艺上手工绘画的老板,那么一个将爱好与事业相结合,又还依旧如此专注的一个人给了我好些触动,他说,“画画急不得,更不敢懈怠”,我想读书做事都是应该“急不得更不敢懈怠”的。
很好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