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革命的肇始时间,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近来有学者认为文学革命或应发端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或是晚清,甚至追溯到晚明时期的半白话文小说。而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以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由此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依多数学者的观点,文学革命的起始以1917年为开端较为适合,它的发生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使文学革命积累了大批人才、宽松的政治环境提供了思想自由、出版业报刊业的规范化使文人有独立的经济来源、不断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是思想保障……在种种契机下,文学革命如洪流般爆发了,势不可挡!
文学革命是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先驱者们首先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他们集中力量摧毁以林琴南为代表的“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的传统文学思想的旧势力;1922年与坚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学衡派”论争;1925年批驳了“甲寅派”“读经救国”的论调……批判旧文学的同时先驱者还提出了自己的新文学主张:胡适从语言和形式两方面提出了“白话文学”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则从新文学的思想建设出发提出了“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鲁迅认为以“改良思想”为第一要事……
在先驱者的努力下,文学革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一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著名报刊采用白话写作,全国中小学国语课教育采用白话文。二是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三大主义”,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从标点符号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三是文学创作成果显著,鲁迅的《呐喊》《彷徨》集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之作,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春雨之夜》,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等等。最后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唯美主义、意象派、颓废派等被运用于新文学作品;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不同流派的文学爱好者组建了风格各异的社团。
文学革命开始之时,是思想大解放时期,思想相互碰撞后在创作潮流上逐渐呈现出有规律的趋势: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调的流行、个性化的追求、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这些趋势使处于混沌状态中的文学革命明朗起来,并在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