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生活、婚姻与事业、教育与成长、赡老和扶幼、精神与物质、阶层与阶级……好与差、轻与重我们徘徊其间,蓦然回首又有几个人能够界定自己走过的路呢?生活日新月异的走向人工智能的新世界,社会心态的平滑和迁徙有时让我们的身心无所适从,许多人焦虑了。
焦虑原本是生命的现象,存在于改变、成长、文化的背后。很多时候自我是脆弱与有限的,焦虑伴随着希望,又总是恐惧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多地走进日常生活,科幻电影中的神奇片段逐渐变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功能。 人是社会人,生活中内省与外协都需要对当下身心的不断觉察,这种觉察态度是温和的、开放的,悦纳融合的。
要经历,要迂回,要丰富,要走走停停。经历就是阅历,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当一个人越来越依赖他人的认同,必须活在所爱人的目光下时,一旦缺失就会放弃真实的自我,丧失生活热情,甚至焦虑,会面对那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焦虑是一个大麻袋——笨重、丑陋、揪心,吞噬生活秩序。它将我们的精力分散,使我们的思想一半在现在,一半在将来,结果就是心不在焉。当你觉得已经拼了命,累得无法动弹的时候,其实才是努力的开始。放弃之前,再坚持做一次沟通,再坚持写一个文案。有价值的存在在超越极限之后,你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都会碰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没人想要焦虑,接纳它就是一种治疗,就像一些慢性病一样,接受与平静的承担,反而不容易产生更多的痛苦。无需为了逃避而无极限的去思考。当你在一个点上选择承受的时候,自信就如同你挖出的一片静湖。外观这一切,蔓延的情绪会在转化中被控制。 带着它去寻找真心喜爱的事情,真诚、谦和,善待一切时也就温暖了自己 。
内在的共同成长中社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有意义、有目标、它需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需要合适的沟通方式、方法,需要适当的回应…等等,如此的细碎环节构成了社交这个复杂而浩瀚的工程。陆可铎《卸下重担》中说:“慢跑的真理同样适用于信仰……但你需要放下一些东西。如果你充满愧疚感,你怎么能够分享恩典?如果你灰心丧气,你怎么能够安慰别人?如果你的胳膊上挂满了自己的行李,你怎么能够负起别人的重担?”
其实对社交有适度焦虑感的人是更值得交往的人,他们敏感而善于倾听,更容易理解和体谅他人。其实有时没有焦虑,也许就不会那么赏心悦目。
人本孤独,看似我们被许多情感包围着,亲情、友情、爱情等等,但关键时刻,人还是要靠自己,入世还需出世。人和人的相处更多时候是在独立的心灵之上,最佳的旅游攻略是要让游览者融入美景中,成为攻略的主人,激发内心的力量,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景。真正看到并珍惜生命的美,从中悟得精神的成长,痛并快乐地领受参天地而化育的襟怀。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句话,不是放下责任义务的借口,而是开启慈悲心怀的钥匙。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不忘初心,才会坚定追求。生活需心灯,烦时找找乐,忙时偷偷闲,累时停停手。做好今天的事很重要,因为未来是今天组成的。
焦虑是一种昂贵的习惯,从不会点亮生活,也不会解决问题,更不会治愈疾病。要学会参透爱的本质。内心充满真爱的人是没有烦恼,没有痛苦的。真爱中,没有自己,没有贪欲,怎么会苦?有时少即是多,不可以让复杂和累赘破坏生活单纯的美好。
了解自己的焦虑,愿意直面它、缓解它、与它和谐共存,那么你解决的不仅仅是焦虑,而是在征服世界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你给生活意境,生活才能给你风景。
一种活法,坚持了很久,依然感觉不到快乐,那就选择改变,让心归零。精彩的人生就是高低起伏的,这种过渡有时需要时间,没关系,面对智者的思考,时间这东西,就是用来浪费的。你为热爱而活,热爱就会帮你从一无所有到驰骋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