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学习心得如下:
一是《大学》中的有关内容,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大学》中的观点,先生强调如此做的前提必须明白知是心的本体,同时还要明白心之本体原无一物,不能着意去好善厌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的空灵和纯净!
二是戒惧与慎独之间的关系,先生认为二者只是一个工夫。《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而"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这就是虚伪了,因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而慎独正是诚实的萌芽,此处不管善念恶念,毫无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戒惧应该时时刻刻不能忘记,否则前行的路就会歪歪扭扭,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
三是关于《道德经》中的一段话,"美色令人目盲,美声令人耳聋,美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圣人认真观察天下的事,认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耳朵、眼睛、鼻子和嘴,都是生命所主宰的。耳朵虽然想听悦耳的声音,眼睛虽然想看好看的东西,鼻子虽然想闻芬芳的香气,嘴巴虽然想吃味美的食物,但如果对于生命有害就要制止。对于这四种器官来说不愿接受的事物,只要对生命有利就去做。由此看来,耳朵、眼睛、鼻子和嘴,不能擅自行动,必须有所制约。这就象担任官职一样,不允许随意行事,必须有所制约。“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一点上,先生和老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是萧惠向先生请教道教、佛教的问题时,先生的回答颇有讥讽之意,从这点来看,先生的讲学态度没有其他先贤的风范,不知为何?窃以为,儒、道、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各有千秋,而阳明心学只是儒家的一个流派,由此而诟病喜爱道、佛的人,是不是有些狭隘?(此言是对先生大不敬了)。在刘观时问:“未发之中"指的是什么?"时,先生仍然是这种态度,是因为深奥的禅语,凡人听不懂?看了一种解释是,什么是“未发之中”?简言之,就是念头未起之时。念头未起时,就只有本原的“性”在心中,没有恶,没有善,与天地和光同形。
五是第一次看到对"性命"的解释,“性命”是一对不能分离的整体。“性”一般指生命的属性,分先天之性与后天之性。先天之性是无为的,后天之性是有为的。性是命的体现,命是性得以体现的基础,所以修道者就是修性命,又称性命双修。宋明理学派对性的种种解释都属于后天之性,而阳明先生所说的“性”则是先天本性。先天性就是俗称的天性,也是指心神所固有的功能。后天性就是俗称的“人欲”,是辨认思维的意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