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读指导阅读的经典书籍《如何阅读一本书》。会读这本书的原因是发觉自己读了许多书,看了许多文章和观点之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和成长,书摞了一叠,读书笔记却没有几篇,kindle、涂书笔记存了不少的重点句子,也从来没有再翻过。如果问我读书到底看到了什么,脑中会有一霎的空白,然后散乱的记忆起只言片语,不成体系和结构。所以,以往的阅读对我来说大多是消遣,挂着华丽的名头,听起来高大上的感觉,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基本可以判定我是不会读书的。
选择《如何阅读这本书》的原因无非是它享誉盛名,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简书到处都是它的读书笔记,介绍和推崇到烂大街的程度。这所有的书评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知乎程浩的如何评价《如何阅读一本书》,它结构清楚,简明扼要,且实用性强,可以在此基础上,做成标准的阅读笔记模板存到wiz里面,方便随用随取。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从前为了理解一件事,需要知道与此相关的其他信息,但现在并非如此,大多数人相信“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本身更重要。但这本身并不科学,利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数据库我们可以轻松的搜索到想要的任何资料,但这些以碎片形式存在的信息之间很难产生关联,并不能构成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很难产生大的价值。充其量会的只是检索的技能,但也并不是所有信奉“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比“知道的信息”的人都掌握了很好的检索能力。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那些消遣性的阅读顶多算是娱乐。现在很多媒体善于精心设计观点并广为传播,听众/读者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得来一个观点,再语气肯定的传播出去就能给自己贴一个善于思考的标签,传播使得思考本身变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同上一段说的一样,这并不能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主动地,带有思考性质的阅读是何其的重要。阅读不是单方的价值输出,而是一种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沟通。而如何能最大的发挥沟通的效果,也就是读者get到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则需要使用更多的阅读技巧,并且主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