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三分钟,你能不能用小学生也能听懂的话,讲一讲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学习的本质很简单,就是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反馈的过程。
输入:
你得到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知识,经验,视频,音乐,图片等各种载体。
输出:
你根据接收的信息,经过思考以后,输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是一个思维,一个判断,一个决定,一个设计等各种形式,你去实践也是一种输出。
反馈:
把你输出的观点告诉大家,让大家经过思考以后再去评论它,这就是反馈。对你实践过程的评判,也是一种反馈。
你得到反馈以后,对你的观点进行再次的反思,去修正,提升,补充你的观点,生成一个更新的观点。以上这个完整的过程,就叫做学习。
注意,我一直强调的是,经过思考后的观点才是输出,经过思考后的评论才是反馈。你丢出一张草图,旁边的人马上丢出一句“垃圾”,这不叫做反馈。如果他思考过后告诉你,你这个结构完全不能实现,功能也很奇葩,这张草图是个垃圾,这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可以让你去反思,你的设计是不是如他所说有那些问题,能不能改进?思考之后,你修正了你的设计,然后丢出草图2。那么他又对的草图2进行评论反馈,如此往复,这个过程才做学习。
有没有觉得当你遇到大神,想让他对你的观点进行反馈的时候,却经常被人无视?或者有个小白来请教你的时候,你是否同样会无视他?如果反馈那么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的反馈,而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可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人之间无法进行深度沟通。是不是经常听到“你这问题好蠢”,“你怎么会怎么简单的道理都不能理解”这样的评论?这种还没开始沟通,就丢出一个结论让对方哑口无言的习惯,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深度沟通。
想要进行深度交流,我认为我们需要调整交流的方式。当我学着调整交流方式以后,我进行深度沟通的几率和效率大大提升。进而我得到了更多的反馈,提升了我学习的效率。我现在和比我大几十岁的人交流,也可以和中小学生交流。其实充分的深度交流只需要注意几点:
1.抹去自己和对方的身份属性。不要带着自己的社会性标签(大人,小孩,名校生,非名校生,资深从业者,刚入行的新人,等等都是标签)互联网有句话说的好,他不告诉你,你都不知道它是一条狗。
2.摘掉有色眼镜。当你不看身份标签的时候,去交流,如果对方的观点你不认同或者你下意识的判断出对方的身份属性,不要下意识的给对方贴上标签。不能因为和我交流的是个孩子,就下意识的认为这孩子肯定没我懂的多,而不想去倾听与交流。
3.言辞表达尽可能的中性。不要使用激烈的,容易引起冲突和反感的,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语言。
4.尽可能站在中立的角度,保持观点的客观与中立性。人的观点是有立场的,因为立场不同,观点可能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习惯换位思考,去和对方交流。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
5.要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过分亲近会让他有种被刻意接近的感觉,浅意识里会防备着,反而让交流变得困难。而且国人思想中,好东西一般都要藏着掖着,不太愿意分享出来或者不会让人轻易得到。
如果做好上面几点,我觉得基本上可以有效的深度交流。
然而实际生活中,我还是经常可以遇到和资深人士沟通的时候,人家对我爱理不理,发个信息我打一句话对方回两个字,这种交流也就无法持续下去了。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不容易做到以上几点的,相对来说网络世界还容易进行深度交流。希望大家学会交流,得到更多反馈。如果你对我这篇文章的输出,有任何的想法,欢迎反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