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翻看的《老子心解》的第七章,道家的品质,里面奥修说的一些理念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人类,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一类,因此不存在人类一说,但是在印度的文明中,有分为三类人,而这三类人与老子的分类完全一致。
第一类是上乘的人,他们对于看到的东西可以很快接收到,然后解放自己,他们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他们很少用头脑,他们超越了头脑,更多时候是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多愁善感,凭感觉很多时候可以做一些有建设性的事,而多愁善感只会制造麻烦。多愁善感是一种混乱,而感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成长。
第二类是中乘的人,他们对于真理是部分接受,部分不理解的,他们需要很努力的去学习,才能理解到这些真理。
第三类是下乘的人,他们看到真理会哈哈大笑,如果他们看到道或者真理没有笑,那么它就不是真理。
奥修说,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很多时候看起来是一样的,都是白痴,他们对外界的很多东西的反应是一样的,他们都没有头脑,但是差别是第一类人是超越头脑的,在头脑之上,而第三类人是在头脑之下的。
以上是这本书的理念,我想到了一些以前看过的文章,有了以下的一些感触:
记得有本书的内容是什么样的人是真正快乐的,书里说,有两种人是真正快乐的,一种是活通透了,世事洞明,能过放过自己的人,另一种就是十足的傻瓜,而这两个极端的之间的大多数人都是活的不快乐的,充满了各种焦虑、压抑、愤怒、紧张的消极情绪的。
这两种快乐的人正好相对于的是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而中间的大多数人其实就是第二类人。
在我看来,真正的快乐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它可能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只是我们没有觉知到。所以真正的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也许真的不存在。
那么这第二类人是否又可以分为三种层次呢?接近上乘的人,中乘的人,和接近下乘的人。
1. 接近上乘的人(中乘人中的少数)
当我们不断的去感觉,不断的成长,有时候,在那么一瞬间,其实我们就是上乘的人,我们一直的努力,最终这种极致的努力变成一种天赋和本能,与我们的身体合二为一。比如,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做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努力就变成了极致,就成为了本能。比如我们背老子,背到滚瓜烂熟的时候,我们就和它的理念合二为一,让自己的行为也往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过程中,有很多的纠结、焦虑,但是我们能看到那种上乘的感觉,并自然的向其靠近。
2. 中乘中的中乘(一部分)
这类人应该在人群中是大多数,他们对于真理,对于道,可以理解一部分,但是还有一部分是get不到的,他们处在模棱两可的过渡中,有的人努力,会达到中乘中的上乘,而有的人再努力,可能也get不到,因为他们的遗传因素以及成长环境决定他们就只能是中乘的人。
那这个理论有什么意义呢?打个比方,我们同样一批学心理学的人,为什么有些人被心理学学了,有的人却可以很好的应用心理学,就是在于有没有真的去理解到心理学的价值,而不是把心理学当成了一种防御的工具,以为自己懂的比别人多,可以用来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可实际上,只是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混沌中,且不自知,于是最终只能越来越痛苦。
为什么说中乘中的中乘不是大部分而是一部分呢?
因为在我看来中乘中的下乘,也是不小的一批。
3. 中乘中的下乘(一部分)
这部分人,往往是几乎不带觉知的,你要说完全不带觉知,像个傻瓜,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会知道追求权势、金钱,知道趋炎附势,知道见风使舵,很多时候,存在一些人格障碍。他们的思维永远都只在一些低的层次,想的问题非常的肤浅,也没有什么辩证的思维。
而这些特征与文化水平无关,与生长环境和遗传特质有关。
在我看来,这类人其实很多,因为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人们总是忽视自己的身体感受,更多的用思维去考虑太多的问题。一味的只是为了利益。
比如那些为了享受生活,不愿意付出和努力的物质女,一味的出卖自己的身体,失去了灵魂。
比如那些家境殷实,没有任何压力,可是也没有精神动力,活的如同行尸走肉,眼界非常狭隘的富二代、官二代(此处并非泛指)。
比如那些家庭很贫穷,可是却不思进取,任由自己感觉自己已经无用,自暴自弃,苟延残喘的生活在底层的寻常百姓。
所以与文化层次无关。
说了这么多,只是让自己对于老子说的这三类人有了更深的理解。似乎又通透了很多,我不想把自己往这个分类上靠,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会变的
最后,我来说说我对这种变化的感受。
虽然是某类人是由生长环境和遗传特质决定,但是生活中的经历和挫折,或者说痛苦,有的时候是可以让这种类别发生改变的。
所以当我们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选择逃避,更应该去面对,因为只有让自己越来越活成接近上乘的人,才能获得更多的真正的快乐,不是吗?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