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来要写一篇文用来引导准备新上线的儿童古典音乐启蒙电台节目的。
原题目:如何启蒙古典音乐,后来心想,整理出来估计大家也看不下去。
于是想改成: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又有点装13
所以想讲讲小白一枚是如何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逃脱的-金色大厅附庸风雅记。又感觉也没什么说的。
写哪儿算哪儿吧~
活了这么多年,从未真正走进古典音乐。我们是听着小燕子穿花衣,听着beyong,魔岩三杰,后街男孩,周杰伦长大的,作为普通的祖国花朵一枚,没学过电子琴,也没认真上过音乐课。现在老了,听听好妹妹,赵雷,宋冬野什么的,老老实实当起了民谣狗。偶尔也喜欢听电影的原声配乐。
其实也接触过乐器的,小学的时候我是腰鼓队的,腰鼓,对的,就是拿个红裤腰带绑身上,俩鼓棒的那种,鼓点我现在还记得:咚咚吧咚吧咚,咚咚吧咚吧冬,咚咚吧咚吧,咚咚吧咚吧咚!懂得这个点的同志握手!
当时练得挺刻苦的,肩膀经常被那条红裤腰带勒破了,因为我们也需要经常上街演出的好伐,画红脸蛋,点红点,画口红。记得这个妆容的同志握手!
后来中学有军鼓队了,反而没有参加过。但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参加过。
腰鼓算是音乐启蒙不?算的话为什么我现在节奏感还那么差。
原来我很喜欢音乐给人带来的画面感,听一段音乐,脑海中就能浮现一个画面,就能还原一个故事。
现在这种能力逐渐减弱,画面感越来越少出现,不知道是不是赤裸裸的流行音乐对想象力的破坏。于是开始尝试听点古典音乐。
听不懂,瞎听。
除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钢琴,那一堆木管和铜管乐器基本上不认识也区分不出来。
看不懂指挥那两只手在抽啥风,原来歌咏比赛,我们当指挥的只有一个动作,就是两只手一直甩,你们懂伐。。。你们也一定唱过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吧~
这也就罢了,如果再是歌剧,歌手一张嘴乌啦哇啦,不知道在唱啥。
如果是看曲子名就更头疼了,什么c大调,d小调的
不过,有的曲子还真挺好听的。天鹅、命运啥的,还听得下去吧。
于是为了挽救越来越老化的脑水和浮躁的小心灵,我决定多听听古典音乐。
入门,挺难。也没那么刻意。
印象最深的就是不下心被拉去金色大厅听了一场音乐会。如果你去维也纳的话也会发现挺容易去的,一帮带着假发的哥们在各个中国人出现的广场用中文吆喝:金色大厅~~
我们提前到了一会儿,人挺多的,中国人尤其多。大家开始各种pose拍照,对,在外面就开始拍。
然后我们换了票,放了水,排队存了包和衣服。外套要存的,这个好像是老外的礼仪。一些老外真的穿得很正式去听音乐会的。很多国内游客穿着冲锋衣就直接要入场,然后工作人员拦住了让存外套,结果那位哥们直接管都不管就冲进去了,还丢了一句:瞎讲究!我们在后面看着真得很汗,唉,哥们,shame on u and 连累us 啊。
结果进去才发现,擦擦擦,中国人包场啦,大家还是各种拍,还坐到乐手的位子上去拍,抱着柱子拍,踩着台子拍,iphone拍,ipad拍,单反拍......咔咔咔咔,一顿拍。后来音乐会开始了,还是能听到咔咔声。
呃,好像跑题了。
我要说听音乐会来着。
不要问我曲目,我没记住。感觉和新春音乐会的曲目差不多,这样描述可以不?还有有个鸟人,就是一个男人穿着鸟的衣服唱的,后来才知道那是莫扎特的《魔笛》...
中途程序猿打瞌睡了,我叫醒他,一脸鄙视之色,好像我就能听懂似的。
那个时候,我只能听出来旋律好听不好听,看出来哪个乐手比较帅(有个小提琴手好帅!!),看到指挥一脸麻木的堆笑面对这群中国听众。
所以金色大厅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那美妙的音乐,而是被一群中国同胞们和一脸堆笑的指挥。
后来还去了在皇宫壁画中看到了莫扎特,还去了趟贝多芬故居。并没有那种和作曲家们心有灵犀的地步,所以也只能是人云亦云,附庸风雅了。
回来后也没有真正好好尝试了解,只是听得比原来多了一些。结果机缘巧合被一本儿童古典音乐启蒙的书给启蒙了。
最起码我现在知道木管和铜管的区别了,能把作曲家亨德尔、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和他们的曲子对应起来了,还有圣桑,柴可夫斯基....
算启蒙入门了吗?
有的时候,大人是极其不幸的,还不如一个孩子能够真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主要是还放不下面子...
所以,有的时候,用孩子的方式去接触一些美好的东西,也算是极其幸福的。
我一个人作不是作,大家一起作才是作。所以把这些启蒙内容录下来做成电台节目了。
FM 312559,专辑 儿童古典音乐启蒙-1期,孩子和你一起来吧!
因为目前能力有限,还有很多不足。后期,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内容,有了解古典音乐的妈妈们可以和我联系(关注微信号斑马阅读弹消息)。
有人说我不务正业,我只想说:什么是正业?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正业。
希望艺术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
就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