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除了智育教育外,我们还该培养孩子哪些重要品质和能力呢?
1、教育的艺术
但凡事业有成的父母,在谋生手段上都是下足功夫的。教育实质跟谋生一样,也是需要下功夫的。教育难就难在它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
如果说身体成熟的标志是可以生儿育女,那么父母心智成熟的标志就是能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孩子。
相对于智力培养,对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更为困难,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反复地努力,慢慢地启迪。
2、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
孩子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父母要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而不是人为惩罚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自然惩罚就是让孩子体会到做一件事的自然后果。
自然惩罚遵循的是基本等值、等同的原则,对一种错误行为作出回应,目的是让孩子在回应的过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经验。
而人为惩罚则是由父母根据孩子的错误行为,人为决定的惩罚回应。
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把玩具摆了一地,玩儿完后就不管了,或者从书柜里随便拿书,却不知道放回去。
自然惩罚的做法就是告诉孩子,如果下次还想玩玩具,在玩完后要收拾好。如果孩子不收拾,而由父母来收拾的话,那么孩子1-2天内不能再玩玩具。
这个规则父母要提前跟孩子讲好。让孩子体会到只有劳动付出后,才能得到快乐。
如果孩子在学校喜欢顺手牵羊,拿别人的东西。父母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归还。让孩子体会到拿别人的东西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而且需要向别人道歉。
这比父母打骂孩子的效果要好的多。
自然惩罚不仅利于孩子树立因果关系,而且是完全公正的。
3、避免扩大人为惩罚
当孩子出现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适当的采取故意冷淡、不满足孩子的某些愿望,限制他的一些娱乐或消费权利等,这些都是父母或老师以某种态度明确表示对孩子错误行为的不满,以达到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的目的。
但要避免过度体罚孩子,以便造成孩子身心的伤害,导致亲子关系出现问题。
避免放大人为惩罚的一些建议
①在智力培养方面,千万不要使用体罚,几乎所有的事实都证明这样做是有百害无一利的。
②只有在道德、伦理、品质培养方面,孩子出现重大过失时,父母才可以谨慎使用体罚,并且一定要明确告诉自己和孩子:
对于这个过失,父母也是有责任的,也应该公开采取一些自罚的行为。因为,如果孩子犯了重大过错,十有八九与父母平时的施教有关。
③在决定对孩子实施惩罚前,我们必须要冷静下来思考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是出于自己愤怒情绪的发泄,还是真正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是后者,是否还有其他非极端的方式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呢?
④孩子的错误里有一半是父母的责任。如果父母从来没有教给孩子尊老爱幼、尊重他人权利等,一旦他在这方面有过失行为,给予他的惩罚就应该减轻。
⑤人为惩罚的程度要以不对孩子身心构成巨大伤害为原则,在实施惩罚之后父母还应及时给予孩子安抚。
⑥过于频繁的惩罚不但不会起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导致孩子产生反叛、厌恶、恐惧等负面心理。
⑦注意听孩子申辩,弄清楚孩子行为的真正原因。
⑧由于人为惩罚是一个强者对一个弱者施加的行为,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不伤害孩子的尊严。
4、如何教育儿童问题?
人性中有一条规则:人们得不到较高的满足就会去找较低的满足,没有同情中的乐趣,就会去找自私的乐趣。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如果相互虐待,通常是因为他们从大人那里受到了同样的对待。
一部分仅仅是简单的模仿,一部分则是出于受到责骂而发泄怨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改用自然惩罚的方式来教育这些子女,就可以避免他们因冲动而犯更严重的错误。
其次,还要认识到,即使在完美的教育中,子女犯错的情况也会发生。这时,我们仍然可以用自然惩罚的方法去管教孩子。
最后,应该尽量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包括孩子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受到爱的力量。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日积月累的情感,爱越多,他们对孩子施加的影响就越有力量。
当然,对待“问题儿童”,要花费的精力和爱心会很多,但从挽救孩子的未来和承担父母的责任方面来说,加倍付出是值得的,是我们必须也应该去做的。
5、让孩子远离恶劣环境
孩子天生爱模仿,又缺少鉴别能力,即使是那些不好的事情,一旦他多次接触后,也会渐渐麻木,并染上恶习。
在道德、意志和品质方面,孩子是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毁掉一个孩子比成就一个孩子要容易得多,相比于好的环境,坏环境的影响更大。
远离残忍的环境
人类最大的美德,就是对生命的同情。人性本善,小孩子天性是喜爱动物的,但如果经常让他看到动物被宰杀的过程,他就会渐渐变得麻木。如果周围再有人告诉他这是合理、勇敢的行为,孩子就会想要去效仿。
在孩子不具备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的前提下,要让孩子远离残忍的环境。
远离没有道德和廉耻约束的环境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没有道德和廉耻约束的事总是存在的,比如一些色情场所,比如一些家庭内的不道德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理应如此。明智的父母会给孩子解释这种现象的不合理和丑恶,让孩子在遇到这种环境时,能够自觉地远离它。
把不值得效仿的事讲给孩子
每一个孩子面对家庭、社会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已经染上恶习的孩子,父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与他们保持距离。虽然我们本身不应该歧视那些孩子,但毕竟孩子太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因为交友不慎而染上同样的恶习,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重视家庭对孩子影响
由于孩子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包括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有的家庭很清贫,或地处偏远之地,但和睦的气氛和纯朴的生活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伦理观念,现实中有很多人才都来自这样的家庭环境。有的家庭则不然,它充满各种矛盾、冲突和斗争,各种自私、虚伪、狡诈的恶行充斥其间,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如果他日后有幸看了启发智慧和指导情操的书,或遇上一个好的导师,也许会摆脱坏环境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并不是谁都有这样的幸运,大多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都渐渐沉沦了。
6、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老师在孩子道德、意志和品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无论怎样描述它都不过分。
父母所拥有的善良、乐观、宽容等每一点道德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都会在孩子的身上反映出来。无论这些看起来有多么不起眼,都会像星光一样永远留在孩子的记忆里。这些美好的德行和习惯,不仅影响着父母的人生,也将造就孩子未来的人生,甚至会成为孩子未来家庭中最为宝贵的财富。什么是教育?这就是最伟大、最有效的教育。
8、把孩子的善行记录下来
一个人或许身体健壮,力大无穷,也可能学识丰富,博古通今,但在生活中真正促使他们去克服困难、完成伟大事情的,则是他内心良好的品质。
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但有的时候,我们需要采取明确告知的方式,提前告诉孩子,在道德和品质方面,你希望他怎么做。不仅如此,一旦孩子照你说的做了,你还要把它记录下来,给予孩子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可以把这些话贴在孩子的书桌前:
(1)我希望你具有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要同情和安慰。
(2)我希望你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3)我希望你能自我约束。
(4)我希望你懂得感激与回报。
(5)我希望你勤劳并勇敢面对各种挫折。
(6)我希望你每天快乐地学习和玩耍。
(7)我希望你养成坚持有计划地做一件事。
父母对孩子,不仅要在物质上还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注,这样,孩子就会注意自我心灵的成长。爱是什么?就是你为孩子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所做的一切。经常告诉孩子,人的善行会得到命运的嘉奖习惯。
7、培养美德不能急于求成
道德的培养和智慧的积累一样都要经过缓慢的成长过程才能达到。
孩子不是从出生起就具有美德的,因此,父母必须给孩子提出一个善的标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去施加影响或通过自然惩罚的方式去教育他。
光有这些还不够,父母要格外注意教育的节奏,不要急于求成。好的道德品质总是随着孩子心智的成长而慢慢形成的,不论智力的早熟还是道德的早熟,都存在有害的一面。
高尚的德行,应建立在与之相应的智力、体力、经验和心理基础上,否则,孩子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仅有美好的愿望而无实施的能力。
经常分析孩子们的动机,还要时常反省自身,分清楚哪些想法是出于做父母的真正关怀,哪些是出于自私、好安逸、想保持威严的冲动。
事实上,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教育的过程。你必须学好这门最复杂的学科--你的孩子、你自己和社会中所表现的人性及其规律。
8、不要期望孩子成为道德模范
孩子是不应该成为楷模的,因为他自身的变量和可塑性还很大。而任何作为楷模的东西,无一例外都会得到太多的荣誉和关注,那些不切实际的赞扬会使孩子生活在虚幻的现实中,并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切(而现实则并非如此)。
为了维护自己的楷模形象,孩子会刻意地压抑自己的愿望,刻意地表现自己的行为,并且很自然地希望每个行为都得到回报和赞赏,一旦不如他所愿,就会加倍失望。有些愿望因为从未得到过满足,他就会沉湎其中,甚至会用不良的手段去满足,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就极有可能被毁掉。其实,良好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符合某种标准,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许而产生。
关于道德教育的几点总结和补充
①尽量采用自然惩罚的方式
②用人为惩罚作为自然惩罚的补充。孩子的行为除了自然后果外,还会带来父母的反应--赞许或者反对的态度同样是孩子行为的自然后果。
③尽量少发命令
④管教是为了不管。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自省、自我教育的人,而不是需要他人时刻提醒与监督才能生活的人。
⑤不要抱怨孩子的自我意志。
孩子如果没有自我意志的表现,就意味着他停止了成长。自我意志,是一种值得关注,也值得欣慰的力量。只要保持必要的引导,这种力量就会使他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人。
写在最后
知识固然重要,但品德和意志才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