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说简贞的文字刚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被很多人看好,就犹如星探发现了一颗未来的影视明星一般,受到诸人追捧。受好奇心的驱动,偶然间遇到简贞所书《好一座浮岛》,未曾有片刻犹豫买了下来,准备一睹为快。
用简贞自己和他人的话来讲,这本书是简贞的转型之作,写作风格进入“黑色麻衣时代”,出版商形容简贞的文字风格“摇曳恣纵,视野宽广,观察入微,思维敏锐深刻,发人深省”。我很好奇这一番如此之高的评价从何而出。
整部书读完,整体上来讲,我未免有些失望。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无可指摘,皆是针对社会时弊而作,对社会疾疮的揭露也蛮深刻。可我总觉得还差那么一点点,就那一点点的距离,使得我决定日后不再看简贞的作品,至少在一段时间之内是不会看的。
作家写作风格的转型,其实是很痛苦的事,搞不好就把自己的招牌砸了。在国内我只看过安妮宝贝前后期的作品,《得未曾有》是她的转型之作,我觉得写的蛮好。简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则是力度不够,文字有些地方要么显得温柔了些,而有些地方则是嘶喊,厚度、力度则差了一些。
或许是我对散文、杂文这类的文字欣赏要求比较高吧。我总觉得,一个人写作,第一不要做无病呻吟之语,第二文字要干脆简练,第三在思想表现上要有厚度和力度。这三点简贞似乎都没能如我所愿。我所喜欢的散文、杂文要么如鲁迅先生般刀刀见血,要么如子恺先生于平淡中蕴含大慈悲,要么像沈从文先生那样文字细腻到让你觉得“齁”,这些风格都足以吸引人。如果只是堆砌文字,那就失去了欣赏的趣味了。
台湾和大陆相比较,还是颇盛产女作家的。这中间的代表人物甚多,八十年代的三毛在大陆拥有众多的粉丝(不过我也奇怪,为何三毛的书我一本都没看过),九十年代席慕蓉的诗歌和散文则是大学生的最爱,一直到了现在出了个简贞。
在台湾诸多的女作家之中,我还是更偏爱林文月一些。我觉得林文月的文字有大家风范,风格和民国时代的老先生们有些类似,平淡、朴实、没有废话,于简单的文字中蕴含着至情至真。或许每个人喜欢的文字风格不同吧,我更倾向于喜欢简朴的文风,废话连篇的东西根本不值一读。
有人喜欢汪曾祺的散文,说清新、自然,而我觉得这种清新、自然带着一股子露才扬己的成分。况且我觉得汪老头的人品总是有点问题,所以写出来的文字就称不上是“士”者的文章了。
说了这么多的废话,其实最后想说的是,一个作者,生活的阅历和思维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和力度。《好一座浮岛》对我而言是一本看过之后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书,如果有人再向我推荐简贞的书,请他走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