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小明在App Store上付费购买了一个软件,因为体验不好,和开发者微信交流了几句,然后就被拉黑了。
当时小明一脸懵逼,盯着手机屏幕发了好一阵呆:「我说了什么??这人是不是疯了??」
被人拉黑,心情总是不好的,再加上不知缘由,更是让小明抓狂,百思不得其解后,他去MacTalk小密圈发了个状态,附了最后几句聊天记录的截屏。
不一会儿,就有圈友回复——
你这个反问句的攻击性太大了。
小明很疑惑「反问句怎么还有攻击性呢?」。
这时,圈主池老师及时出现——
小明,不要瞎提意见,付费了也不是大爷,被拉黑肯定是你说话不客气。
池老师是小明的偶像——程序员里最会写作,写作圈里代码敲的最好的人。
被偶像这么一说,小明马上正襟危坐,「池老师都这么说了,那应该是我自己的问题了」。
于是,他打开微信,从头逐句捋了一遍聊天记录。
遗憾的是,小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这时他想到圈友提到的那个反问句,就着重研究了这一句——
你连自己的产品功能都说不清楚,怎么传播
多念了几遍后,小明发现确实有攻击性。
于是他回想了下自己当时说话的情境——
- 因为大家都是程序员,小明主观的认为:程序员说话都比较直接,只抓重点,不喜欢绕弯子;
- 我是给你提建议,是为你的产品着想;
- 我付了费,体验不好,有正当理由投诉
但是这仅仅是他以为,事实可能和小明想的不一样——
- 程序员说话确实比较直接,但也只限于相熟的人;但他俩并不认识;
- 小明的说话方式,在陌生人眼里,含有蔑视和攻击性;
- 付费也仅仅代表你认可这个软件,其他一切都是平等的
后来,小明吸取教训,总结了一个方法:
提建议的三明治原则:
原理就是:好+建议+好。
先说一个好的,让人比较容易接受中间的建议,再以比较正面的语言结束,让人留下正面的印象。
比如:给下属提意见:
好 - 你最近工作很努力
建议 - 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可以更仔细一点,比如把左边的数据和右边的数据检查一下以确保他们一致
好 - 再接再厉,希望看到你的进步
比如:给老公提意见:
好 - 老公,你最近下班都马上回家,表现真是太好了
建议 - 如果你每次回来都能把鞋放在橱柜里,那就更好了
好 - 你这么好,知道你一定可以做到哈
相反,在听取意见时,可以参考吴军老师的做法——
每次遇到别人和我有不同意见时,我就立即启动找对方合理性的开关,直到找到对方的合理性为止。这对自己的进步特别有益。相反,当对方和我们的看法一致时,反而不需要找合理性让自己沾沾自喜。
小明深知自己在这点上确实做的很不好,还需要继续修炼。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很多,正面的负面的,认同的否定的···
《了不起的比尔盖茨》作者有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我倒觉得,这不是智力,而是智慧。
正如我们给别人提建议或者接收不同意见时,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宽容性思维,则是一种处事的态度。
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于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要耐心、公正、包容。
这样心情愉快,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祝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