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堂日话】160304
每日一话,是为日话
两口气把《皮囊》看完了,果然,对封面决定内容的判断是准确的,朋友给我的忠告也是正确的——看三分之一就可以了,后面的不用看。我还是忍不住看完了,算是对得起一本书的努力。
这本书是写人的,作者是一名记者,虽然现在已经成了不用再跑街的杂志刊物总监,但他对人物的刻画还是很显功力,也许正是写别人他处太多,倒把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蔡崇达的皮囊里都是一些悲苦的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普通人,这些人平日里不会被人推崇和重视,大家不是漠不关心便是习以为常,似乎他们身上的涟漪丝毫不会影响其他人,但正如刘德华在序言里说到的——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这几句,人总是矛盾的集合体,他要去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此下来,就成为一个个普通人,而那些被称作不普通的人,其实是不为矛盾所困的,所以,我们大家都还是安安心心做个普通人好。
不可否认这本书里的个别篇章略显口水文的嫌疑,并且表达的也是虚无的人生理解,比如文展和厚朴,他们都不是普通人物,却最终成了悲剧人物,作者或许想用这样两个极端的例子来提醒和告诫世人,虽然我们没有走他俩的路,但实际上又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无非是在处理矛盾的时候很幸运地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了一条犯错率最低的路,说实话我不喜欢看到这样的文字,还包括张美丽那篇,我在想这些文字的期望受众到底是谁?是生于斯长于斯亡于斯的土著吗?可是他们即使看了也没什么用吧?还是我们这些读者?我想看一场和自己毫无关系的电影一样去想象文字里描绘的场景,争取找出产生共鸣的地方,但很可惜的是,没多少。但他对父母的理解却值得回味。
《我的神明朋友》中有一段描写女人大半辈子的话,很是到位,看后不免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原来我的妈妈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们早早就知道作为一个女人生活的标准答案:第一步是结婚:第二步一定要生出个儿子,让自己和夫君的名字,得以载入族谱,并且在族谱上延续;第三步是攒足够的钱,养活孩子;第四步是攒足够的钱给女儿当嫁妆(嫁妆必须多到保证自己的女儿在对方家里受到尊重);第五步是攒足够的钱,为儿子办酒席和当聘金;第六步是一定要等到至少一个孙子的出生,让儿子的名字后面还有名字;第七步是帮着抚养孙子长大⋯⋯然后她们的人生使命完成了,此时就应该接过上一辈的责任,作为口口相传的各种习俗的监督者和实施者,直到上天和祖宗觉得她的任务完成了,便把她召唤走。
妈妈们总是不知疲倦地为家庭为孩子为丈夫为家族做着各种具体细致的活儿,并且这些活儿事关颜面,比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重要,所以她们承载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七八个步骤里但凡有一个环节出现差池都会让母亲陷入长期甚至一辈子的歉疚之中,她们似乎天生就是赎罪来的,母性的伟大之处一方面来自于母亲们内心的源动力,但这些世俗的条条框框无数嘴眼也同样成为让母性登上巅峰的气旋,只不过它就是一股气旋罢了,时间一长就会散去,那时母性才回到原点。比起母亲,父亲往往被我们遗忘忽视,甚至有意回避,似乎他们的存在总是粗线条的,就是往家里机械式的搬一些钱物回来,但通过蔡崇达的描写,也重新激起了我们对父亲这个默默无闻的角色的关注。
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的人生,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
是啊,我们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好好注视过父亲的面庞了,或许你从来都没有认真看过他的眼睛,最亲的人原来是那么陌生。我这一瞬间想起两个场景,一个是两三年前的一个晚上,爷爷、爸爸和我洗完脚后趴在床上,爸爸给爷爷剪脚趾甲,我给爸爸剪脚趾甲,记得爷爷经常说,“我弯不下腰,谁给我把脚趾甲剪剪就好了!”我知道过不了很多年,爸爸也会说出同样的期待。还有一个场景,刚用上微信的爸爸一定会被别人调侃成“老土”,而当他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在使劲捣鼓时一定在想,“要是我儿在的话还用得着这么费劲,看谁还敢笑我!”可是,我离他们太远了,而且变得越来越远,我害怕这样的感觉,我不希望陌生的感觉变成现实。
蔡崇达的阿太因为舍得,所以看淡了也看透了生死,她懂的披在人身上的这副皮囊是拿来用的,用得越彻底就活得约轻盈。与其伺候这一身厚重的皮囊,不如趁早去伺候你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