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之乡望头村      报告文学

                              赵元龙

      上世纪八零年左右,我在李寨乡望头学校工作时,上党戏剧名人成小要等人都还健在。但是细想起来,那不过是几位平凡得再不能平凡的老头儿;我也常常从“老郎庙”擦肩而过,但那也是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小院子。进城以后,偶遇解放初期曾任上党梆子剧团领导的李伯项,结识了上党梆子戏剧研究院院长郭孝民,又专程走访了望头村还健在的老艺人郭培红、郭乃兴等人,翻阅了有关望头村和上党梆子的许多资料,包括曾任晋东南地区宣传口领导的李近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望头的采访记录……我大为惊讶!望头,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普通山村,竟然是上党梆子的发源地,承载着上千年的上党戏曲文化,隐藏着无数个有关上党戏剧的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梨园之乡”!

      天气渐凉时分,我又一次踏上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土,在老艺人郭培红的带领下,观赏横跨东西的清化古道,触摸满目沧桑的明清老街,拜谒整修一新的开元宫,寻找宝泉寺、北宋兵寨以及村中舞台等踪迹,探寻这个横亘在大山脊梁上的梨园之乡的无穷奥秘。

              1.  清化古道诞生上党戏曲

      在古代,凡是来自河南或陕西的行人,都要从望头村中那一条古驿道穿村而过。古时称之为“东西第一道”,曰:“清化一大道”。

      这是一条不同寻常的古商道!秦始皇泰山封禅,浩浩荡荡的祭祀队伍走的便是这条古道;唐明皇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时,也没少走这条古道。北宋初,赵匡胤抵御北汉王南下,在古道上设立兵寨,驻防把守的也是这一条古道。

      这条古商道,从河南博爱而来,经晋城碗子城、拦车、晋庙铺、石槽、天井关、犁川、冶底、望头、周村、润城等进入临汾地界。古代称之为“陕右通衢”“豫雍孔道”。“陕右”:陕指陕西,右指山西;“豫雍”:豫指中原,雍指西北。东西穿行,孔道者独此一道也。

      望头村因地处此道正中,上山下山恰是一天路程。清晨行商上太行,或从临汾起身下太行,傍晚恰好落脚在望头。于是这里便成为来往骡驴马帮、人担、牲口驮商的歇脚之地。众多骡马大店、留客饭店、街道店铺便在清化古道上应运而生。

      明清时,古道铺设青石路面;如今,虽已水泥铺就,但那古道路面上深浅不一的马蹄和车辙印似乎仍旧隐约可见,耳边也似乎仍能听到商贾们骡马行走的吆喝声和马帮驼背的铃铛声。

      正是有了这一条不同寻常的古商道,上党“说唱戏”由专供祭祀和庆典的“庙堂戏”日渐走下神坛,又由坐在客栈的“坐场戏”、“落户戏”走上舞台,从此,便诞生了上党戏曲。

      难怪上党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一句:“秋(泉)罗(泉)李寨王圣头,不是唱戏就是赶头口”的顺口溜,这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望头村当时的繁荣景象,也有力地证明,望头村早已是上党戏曲文化的中心。

      在望头与南岭上的交汇处,古时曾有一座宝泉寺,望头人叫“后寺”,因有一股常流不断的泉水而得名。宝泉寺面积不大,却修有一座造型精致的舞楼(可惜日本扫荡时放火焚烧,成为一堆废墟)。

      ,北宋初,赵匡胤称帝(公元960—963),为防御北汉王南下,在清化古道沿线修筑兵寨。望头村西北有一兵寨,就是其中之一。兵寨占地10000余平方米,周边围有城墙,内有一座关帝庙。关帝庙内北屋是关帝爷神像,南面是古舞台。

      后寺舞楼、兵寨舞台、村中心舞台、南大庙戏台、开元宫舞台,一个不足2000口人的村子,竟有五个舞台。这分明是告诉后人:望头村在北宋时期已经有了多个可以同时演出的剧团。

      行走在从坡上到坡中的明清老街,触摸着街道两旁墙根竖垒的饱含沧桑的一块块青石,我分明看到了望头村当时处于上党戏剧兴盛时的热闹景象:

        清朝中期的一个深秋,望头村5个戏班分别在“宝泉寺”、“寨上”、“南大庙”、“村中心”、开元宫等舞台同时展演。海报贴出后,一时间清化古道便热闹起来。客商从四面八方往望头汇聚,古街上吱吱呀呀的车轮声和叮叮当当的马驼铃铛声响声不断。日渐西落时,古街上的骡马大店、骆驼大店纷纷挂出了客满的招牌。赶脚慢了点的操着山南海北口音的客商带着疲惫和不快,只得前往邻近的南岭上、冶底等村寻找歇脚的地方。次日正是展演的日子,天刚麻麻亮,永和班、泰顺班、兴胜班、三晋班、长春班、拾城班的班主便来到开元宫祭祀唐明皇“始祖爷”,然后开始忙碌晚上的演出。

      夜幕降临了,街中心戏台上的老灯亮了。街上一溜儿摆下了9盘水香桌,桌上摆放着“三国”、“西游记”等故事的木雕,木雕上的人物维妙维肖。香桌利用水压原理,将暗管连接在人物的眼睛或手指等部位,看起来好像有的在流泪,有的在嬉水,调皮的小孩在撒尿,吸引得大人小孩围着水香桌不愿离去。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5台戏班相继开演了。庙内庙外,街上街下,到处是看戏的人,挤进庙里的人看得如痴如醉,没挤到戏台下的就贴着耳朵入迷地听……永和班演的是《金狮坠》,泰顺班演的《吉庆图》,三晋班演的是《打金枝》,各家戏班各拿绝活,引得台下叫好声、吆喝声、拍手声,一浪高过一浪。高潮时,大方的东家掌柜有往台上扔烧饼的,有扔麻糖的,也有扔碎银的,气氛十分热闹。望头村旮里旮旯,到处都洋溢着戏的味道!

      听着郭培红老人饶有兴味的介绍,回味着当年望头村戏上戏下的情景,我不由得凝神思索起来:一个人成才取决于他的天赋、努力和机遇;一个团队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和人和,而望头村成为梨园之乡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我仔细分析,望头村成为梨园之乡,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望头村世世代代人民辛勤耕耘的结果。

      2017年在《谁不说俺泽州好》的赛场上,有着20年《九洲戏苑》主持经验的白燕升给李寨乡代言时,有一句最精辟的语言:“高不过太行山与天同党,美不过家乡戏五种声腔”。白燕升一语道破天机:

      其一、清化古商道成就了望头村的戏剧传统。

      试想一下,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哪来的曲谱和声腔?戏由路而生,路由戏而畅。是南来北往的客商,给望头人带来了全国各地的说唱词和“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从此,“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

      其二、望头人的热情好客,吸引四方来客乐此留驻。

      清化古商道,南来北往的客人络绎不绝,遇到望头人的热情招待,相见恨晚,无话不谈,也让望头人海纳百川的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爱打爱唱的游客,怎能按捺住能说爱唱的本性?遇到阴雨下雪,他们宁愿久留这里,酣畅淋漓的唱上一段,说上一天,一吐为快。

      其三、望头村人团结一心,薪火相传。

      过去曾有“要想生气,打窑行戏”之说,还有“同行是仇人”之嫌。何况一个村子有那么多的剧团,再怎么也免不了互相“拆台”、“互挖人才”等现象,但是,望头村人无论什么时候,从没闹过意见和对立。正是这样的村风民俗,使望头的演戏之风,薪火相传,千年不衰。

  其四、望头村背靠万亩松林,极目远眺,气候清爽,是练嗓运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村人们从小到大说话高亢嘹亮,入耳动听。上党梆子选择“宫”音(即“1”音)作为主要音节,起点在“宫”音,结尾也在“宫”音,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是上帝所赐!

      其五、望头方言接近于北方普通话语言。

      据有关资料介绍,元代周德清在编撰《中原音韵》时,就是以当时最流行的平水韵为标准(元代泽州、潞州、沁州三州属平阳路,后改属晋宁路),而望头所在地区正是当年平水韵采样的核心地带。这一代的语言最接近唐诗宋词的平仄和音韵。戏剧艺术家郭胖胖老师曾说过,她小时学戏时,老师告诉她,不要学晋城城里发音部位靠下的语音,要学南道岭的方言,比较透亮,比较清爽灵利。望头方言,不仅为与各地客商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望头戏曲输往河北、山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正是诸多原因,成就了望头村成为戏剧之乡,也赋予了她为中国戏剧做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唐王李隆基将以望头说唱为主的上党歌舞艺术带入宫廷,形成了中国戏曲艺术;孔三传将“昆梆罗卷簧”五种腔调综合改革,创造了“诸宫调”,并带入宫廷推广全国。清化古商道的流通,以及洪洞大槐树移民和后来的明朝泽潞大移民、清朝晋商汇通天下等重要事件,使上党宫调唱腔艺术不断外传:徐群狗到山东,创造了山东枣梆;田树德到河北,创造了永年西调;中国的昆曲博物馆设在当地最为精美的“全晋会馆”(系清末山西旅苏客商集资兴建)……上党宫调逐步派生出昆剧、梆子、徽班、以至京剧等众多剧种。

      据资料所查,以安徽籍(特别是安庆地区)艺人为主的徽班,兼唱二簧、昆曲、梆子、啰啰等腔。清乾隆55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剧种——京剧,成为“京剧之父”。

      由此可见,“徽班”的产生与上党戏剧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而,我认为,“宫调”艺术不仅是上党梆子的祖先,同时也是昆剧、京剧的祖先。也就是说,上党宫调是千年遗珍,戏曲之祖!

            2. “开元宫”祭祀戏剧始祖

      我随郭培红老人来到位于望头村南的开元宫,其实也就是一个坐西朝东的院子。院子面积不大,却是目前全国仅存的一座祭祀戏剧始祖唐明皇的“开元宫”。

      “开元宫”俗称“老郎廟”。有正殿、配殿、厢房等。根据墙上镶嵌的残碑记载:“开元宫”始建于道光甲申年(1824年),重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并扩建了庙宇及舞台。公元2014年又重建。

    ,“开元”是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的年号(713—742)。当时,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被称为“开元盛世”。李隆基执政时,梦见上过月宫,在嫦娥等神灵的指点下,把原宫廷舞曲演变成戏曲。他酷爱戏曲,不仅召见民间艺人唱,而且自己也参于唱。因此,戏剧界把李隆基敬奉为“祖师爷”或“老郎爷”。 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开元宫”祭拜他。

        走进开元宫,正殿匾额 “梨园圣祖”四个题字金光闪烁。正殿内,台座正中是唐玄宗身着帝王服饰的塑像,面涂金色,巍峨庄严,两旁是二仕女、二武士塑像。殿内四周绘有“唐明皇游御园”、“长生殿”、“西游记”、“红楼梦”等壁画,左右配殿分别是咽喉殿和音师殿,殿内绘有“三英战吕布”“水泊梁山”、“铡美案”、“西厢记”等生动精彩的戏剧演出壁画。

      郭培红老人给我讲起他所知道的一些历史事件,我的脑海里也立刻呈现出当年祭祀戏剧始祖唐明皇时热闹而庄重的情景……

      民国2年(1913),“开元宫”重新精装时,艺人四方云集,举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动。宫门外高搭彩楼,由赵清海(勤孩)领着“三乐意班”献演三天,每天上午艺人川流不息,在唐明皇塑像前献贡品,唱神戏,夜里还在“姜沟滩”放焰火……

      自那以后,每年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所在地的唱戏之户都要到“开元宫”敬神。正月初六至十六,“州五处、府八县”的戏班轮流到“开元宫”祭拜“祖师爷”,以保一年演出顺利,诸事如意。

      我明白了,开元宫是望头村的品牌,也是上党地区戏曲艺人几百年来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阵地。上党地区州五处、府八县戏剧及政府名流捐资在望头村修建开元宫,既是对望头村为上党戏剧输出大批人才的功绩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望头村作为“上党戏曲行会领袖”的拥戴。它表示上党戏剧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上党梆子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3. 孔三传首创“诸宫调”

        据郭培红老人讲, 望头村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就是以唱戏为生。至今到底流传了多少年?现时人无法知晓。只是在他们的记忆中,最后一任戏班掌班郭圭圭的师父是望头人安五炉,人称第15代掌班传承人。安师傅曾告诉过后人,望头戏班最早的师傅是孔二东。

      孔二东出生于北宋熙宁年间(1067——1077),由于他精通音律,能拉会唱,在戏班独当一面,人们称他“二当家”,后人又称他为“孔三传”。据我所知,《刘知远诸宫调》中载文云:孔三传的“三传”为艺名,即“多知古事,善书、会看阴阳”之意,而在望头村很早流传的故事却于此不同。正是这个故事,有力地颠覆了有关专家《刘知远诸宫调》中的见解。

      早在1955年,望头村戏剧爱好者翟义富在青年团工作时,就常常对人们讲过“孔三传”的故事。

      孔二东家住望头村东南角下的孟谷河孔窐,从小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但他聪明伶俐,便在村“宝泉寺”当学徒,学习说唱艺术。学习期满后,在村组织了说唱队。他除晚上说书唱曲以外,白天游走于四邻五乡,教唱戏曲歌词,并悉心钻研,进行唱腔改革,在泽州以及上党地区很有名气。 后来,北宋汴京戏曲班在望头演出,孔二东借此机会与演员交流探讨,并同台表演。他结合宫廷戏曲的唱腔,在老宫调的基础上加入大曲、诗调、绕口令、民间小调等,形成的正宫调、小宫调、梅花调等多种唱腔,得到了宫廷戏班演职员的一致称赞。

      宫廷戏班回京后,掌班把孔二东的事迹向朝廷汇报,皇帝决定把孔二东调到宫中当教官。于是出现了孔二东“三传”进京的故事。

        第一次,朝廷传他进京,他本来就不太情愿,又恰好当时在河东普救寺排练《西厢记》,于是他借故排练完后再进京而予以推辞,这样,第一次传他进京未果。(此处传说有误:孔三传是北宋人,《西厢记》诞生于元代)

      一年后,朝廷又传他进京,当时,他老父亲病重需要伺候,他又在村里组织说唱队,于是,第二次又未能进京。

      第三次,父亲病故殡葬后,朝廷又传他进京。他不好再推辞,便提出两个条件:一是不专职当教官,而要与演员们登台演出;二是允许他随意出入,和京城各大戏班进行交流,探讨唱腔改革。朝廷答应他的要求,他才进京任职。就这样,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孔三传”。

      听郭培红老人讲,一九四三年,日本侵略军驻扎南岭上时,将望头村“后寺(宝泉寺)”烧为灰烬,人们从废墟中,找到了两扇破烂不堪的台柱木刻龙门,廊柱上刻写的对联清晰可见。

      上联:“唐朝李隆基潞安别驾喜闻新声或曰上党歌舞先梨园”。

      李隆基曾在潞州府任“别驾”一职。他在实地考察中,听到以望头为代表的戏班创造了一种与宫廷曲调不同的“新声”,这种“新声”正是上党宫调的前身,而这种“新声”却先于“梨园”。(“梨园”原指唐玄宗训练培养乐工的地方,后泛称戏班为“梨园”)。这正说明,在唐玄宗建立宫廷戏曲班之前,望头村就已经有了上党宫调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元11年(723年)农历正月,踌躇满志的唐玄宗李隆基决定从东都洛阳北巡河东道(管辖区域约山西省),率领大队人马沿着古商道登临太行,巡视上党。望头村是清化古商道必经之路。泽州正处于歌舞盛行、梨园遍地之时,而望头戏曲则独树一帜。酷爱上党歌舞的唐明皇,来望头进行考察,必然在所安排的行程之中。

      这一点更说明,上党戏曲早在唐朝宫廷“梨园”之前就有了,孔三传在戏曲艺术方面之所以有如此不同凡响的建树,除了他本人的音乐天赋和刻苦努力外,还应得益于望头这块肥沃的戏剧土壤。               

      下联:“宋代孔三传汴京名伶创诸宫调难怪泽州音韵冲瓦舍”。 

      北宋时,由于煤铁业的发展,晋城成为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再加上程颢大办乡学,出现了“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的奇迹。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力提升,为孔三传成长为“汴京名伶”奠定了良好基础。

      宋代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所记,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间“泽州有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而孔三传所创造的“诸宫调”也正是来源于望头,乃至上党地区既有的宫调雏形。

    上党宫调起源于最早的音乐会,北宋时期转为“ 家生戏”。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孔三传把唐宋以来的“泽州音韵”(大曲、词调、缠令以及北方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整理,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唱来变化无穷,听来各不相同的宫调,名曰“诸宫调”。

      “诸宫调”以说唱为主,用琵琶等乐器伴奏。其中唱词有接近代言体的部分,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其激情奔放的气势、呈排山倒海之势的唱腔,在当时的娱乐场所享有很高的声望(“瓦舍”,即较大的娱乐场所 。旧时有“勾栏”“瓦舍”之说。勾栏,指供演出的地方。)孔三传用“诸宫调”在北宋京都汴梁城游走说唱,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士大夫和宫廷内外民众吹捧的对象。“难怪”一词形象地说明,孔三传所创的“诸宫调”在当时的影响是何等巨大!

    孔三传创造的“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演唱宋杂剧。至元代,其重要的艺术手段都为元杂剧所吸收。上党地区的艺人们在老宫调的基础上 逐渐发展了“昆梆罗卷簧”五种声腔,唱起来气势恢宏,独树一帜,并称之为“上党宫调”。

        4.  戏剧之乡 名伶辈出

      自从“宫调”艺术传遍上党大地以后,泽州戏班风生水起,望头村更是名伶辈出。仅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像郭圭圭、赵清海、段法荣、彩彩、胖胖等享誉上党的艺术家。

      郭圭圭,李寨乡望头村人。上党梆子鼓师(1880——1948)。先随爷爷学打鼓,后拜安五炉为师。曾祖到侄孙女六辈从事戏剧艺术,前后绵延一百几十年。圭圭5岁学打鼓,13岁参加演奏。20岁左右即闻名于周围各县。他鼓技惊人,鼓点清脆,轻重咸宜,徐疾有致。可随剧中人物感情而变化节奏和力度。演员、观众都说他“把鼓打活了”。他强调“三分唱,七分打”,打鼓先吃透剧本,打鼓要打出感情。从其学艺者甚众,较著者有李小伍、郎银平、郭小丙、冯小何等。

        民国22年,郭圭圭和其大哥郭科科(唱大花脸)、弟弟郭宿圭(拉头把)兄弟三人,汇集南道岭(秋泉、李寨、望城头一带)艺人,在“开元宫”组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上党宫调剧团。因郭圭圭掌鼓板艺术高超,又有组织能力,当掌班时间长,在晋城和阳城一带声誉很高,所以,郭圭圭被推举为团长,陈喜珠(冯沟村人)为副团长,俗称“圭圭戏”。1946年,土改运动刚开始,因为唱戏人都是“穷棒子”,他们积极投身于土改革命运动。共产党领导的太岳行署适应革命需要,便将“圭圭戏”改名为“民乐剧团”。太岳行署随南下干部撤并回省以后,“民乐剧团”归第六区(周村)领导,由六区政委梁广霖主持在下町村进行培训,又增添了一部分新演员。1949年收归晋城县领导。后又曾改名为泽光剧团、迎新剧团、一分团等。

      13岁开始到望头村跟随师傅徐群狗学戏的赵清海(1881—1939),原名勤孩,陵川县杨寨村人。他先后在皮妞戏(三义班)四义戏(鸣凤班)掌班,人称“戏王”。中年之后,长期在东宅戏(三乐意班)掌班,使该戏班名满泽州,驰誉上党。1934年和1935年,他两次率团到省城演出,得到了赠匾题词“涵盖一切”和“宫调泰斗”的高度评价。

    坚水村人段法荣(1892——1937)15岁开始跟随望头师傅学艺,主攻小生。5年学成后入“鸣凤班”,成为该班“顶梁柱”,后声誉日隆。在《雁门关》中饰杨八郎,表演逼真细腻,连名伶赵清海也自叹不如。上党戏王赵清海来晋城演出“三关排宴”时,见到段发荣,立刻把演杨六郎的角色让位于段发荣。尤其是《刺宗》一场,名伶申银洞、闫发生曾多次观看、模仿,但总觉逊他一筹。在《苦肉计》中反串丑角蒋干,亦有独特之处。 1935年,段法荣与赵清海、郭金顺、闫发生等上党梆子名伶搭档,在太原鸣盛楼献艺演出《苦肉计》,一时轰动省城,观众赠以“优孟传神”锦旗一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望头村戏班名伶辈出,其高尚的艺德和高超的艺技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五十年代,望头村在职业剧团的青年演员名角有翟发囤、安陈林等人,后起之秀有郭胖胖、郭彩彩等。

      郭胖胖(生于1938年11月)系郭圭圭孙女、中国戏剧协会山西省分会会员,晋城市戏剧协会理事。从事舞台生涯40余年,主攻花旦。1955年,因饰演《金瓶梅》里的丫鬟一举成名。1957年获得山西省青年优秀演员奖,同年拜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为师,曾任上党梆子剧团副团长,上党二簧剧团团长。是上党二簧传承人。

    郭彩彩,上党梆子著名演员,1957年参加全省戏剧汇演,因《三关排宴》饰佘太君而哄动省城,同年获省优秀青年演员一等奖;1960年调地区青年演出团,唱红上党大地;1961年在戏校任教,19 69年转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上党地区,彩彩、胖胖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只要听说她们在哪里唱戏,即使几十里之远,步行也要去一饱眼福。

            5.  千年宫调出上党

        开元宫展示了有关河北永年西调剧团和山东菏泽枣梆剧团的发展简介和演出剧照。它告诉后人,作为梨园之乡的望头村,很早就肩负着传承上党戏曲文化的重任,将千年宫调带出山西,为中国的戏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山西人到山东经商由来已久。据菏泽县山西会馆的碑碣记载,早在清代乾隆以前,望头村徐群狗、潘朝绪等人,为了生计,经商到了菏泽县内,先是经营典当、盐、烟、染坊等行业,生意却十分惨淡。但是,徐群狗、潘朝绪生性乐观,总喜欢为前来商谈生意的人唱上两段上党梆子,博得众人的欢喜。

      徐群狗,出生于望头村祖传四代的“梨园世家”,清朝中期上党著名戏剧家,其最出色的成就是培养了上党“戏王”赵清海。潘朝绪,原籍周村镇石淙头村,因在望头跟班唱戏,后招婿到望头郭姓一家。潘朝绪和徐群狗二人原在“鸣盛班”唱戏,潘朝绪演旦角,徐群狗饰生角,曾是泽州唱红一时的老搭档。

        到了光绪初年(1875年左右),山西连年遇灾,望头不少地方戏班外出流动,徐群狗和潘朝绪就随他们在鲁西南巡回演出达一年之久,上党梆子即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观众普遍反映泽州戏有气魄,是个好剧种。从此,前来登门拜师学艺的络绎不绝,在大家的提议下,徐群狗先生干脆收徒传艺,办起了剧团。 

      徐群狗和潘朝绪所传授的梆子声腔,称“上党宫调”或称“泽州调”。因学唱者多为当地人,受当地语言的影响,唱腔不断改革。 1960年,因其以枣木梆子击节,故定名为“枣梆”。这就是闻名齐鲁的山东枣梆剧团。

      山东枣梆表演上粗犷豪迈。其唱腔,既能烘托激昂雄壮的气氛,又能表现活泼欢快的情感。旦角花腔,细腻缠绵,委婉动听,别具一格。由于其脱胎于上党梆子,剧词韵脚,仍旧保持着浓浓的上党味儿。

      随着时间的推移,枣梆剧团越办越红火,到徐家第二代的两个儿子老大徐秋喜(小旦),老二徐双喜(小生)、第三代徐保全(二花脸)、第四代是徐银珠(先小旦后改生角)等人,不仅场场演出,同时也收徒传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投放在办好枣梆剧团上,使枣梆剧团成为当地人们最喜欢的剧种。

      尤其值得后人称赞的是,山东枣梆剧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听从党的领导,以打游击的形式为前方将士们流动演出,鼓舞士气,有三名演员光荣牺牲在敌人的炮弹下。周总理给他们颁发过一辆轿车,文化部奖给他们“天下第一团”的锦旗,并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剧种。改革开放后,枣梆剧团实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多次赴京汇报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赞誉。

      应望头村邀请,山东枣梆曾先后8次到望头村义演。 1986年3月17日,枣梆剧团又回老家望头慰问演出时,全体演职员每人还在望头栽下两株山楂树,以表示对“梨园故乡”望头的怀念。

      河北西调剧团的创始人是望头村老艺术家田书德。

    田书德,艺名“大闺女”。清光绪初,上党地区遭遇罕见的旱灾。饥民以谷糠、草根、树皮为食。望头村鸣盛、复盛两个戏班为了生计,只得各自为生。艺人田书德领着戏班二十几名演员到“开元宫”拜过戏祖,含泪而别。他们经潞城、黎城、涉县沿途演出到达永年,又在河北布贩沈老永牵线搭桥下,来到河北永年、上平、肥乡、磁县一带以唱戏为生,后又在周曲、鸡泽、广坪、邯郸一带扎下根来设科授徒。

      河北永年县位于河北南部,自古便是人文繁胜之地,境内三山西耸,平原广袤,滏水名河穿境而过。田书德先生在永年前后招三批艺徒,主要为永年当地人。在演出过程中,永年一带的方言语音逐渐渗透其中,同时,又受到京剧及河北梆子、平调、乱弹、丝弦等地方剧种和永年民间音乐的影响,经过较长时间的磨合,形成了适合永年群众喜爱的地方梆子剧团,以颇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魅力,为河北永年这方水土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解放后的1955年,著名艺术家赵树理根据“其调取自西来”之意,提议永年县成立了西调剧团。从此,田树德先生即为中国民族戏曲艺术园地又增添了一枝出墙红杏。2006年6月永年西调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书德先生一生无妻室儿女,在河北传艺四十多年,最后在鸡泽县东孔堡“打小班”时逝世,终年60岁。死后,当地政府将他厚葬,并埋在了该村的“官地”。同时树碑一块,上写“泽州府望城头戏祖田书德之墓  中华民国七年立”。

      流逝的是峥嵘的岁月,永存的是不了的戏曲情。一晃百年过去了,西调戏已成为一个深受民众喜爱的剧种。早在1963年与1984年,西调剧团曾两次回山西走“娘家”,到望头村进行了访亲慰问,并到“开元宫”进行了祭拜。望头村村民像迎接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一样欢迎西调剧团的演员们。西调剧团的演员们则抱着孩子说:“到姥姥家了!”全村群众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热闹红火。演员们与群众欢聚一堂,畅谈梆子戏曲的历史发展。望头村为招待客人,翟文全、翟黑丑等村上几个演员登台献戏,演出了最拿手的《蒋干盗书》、《罗成闹帐》,西调剧团则首演了《雁门关》、《转阳壶》等剧目。

      2013年10月,晋城盛世梨园暨金秋摄影文化展期间,山东枣梆剧团、河北永年西调剧团、晋城上党梆子剧团、城区二簧剧团、泽州梆子剧团都前来助兴。西调剧团原老团长、著名演员张海臣,亲自登台演出了《五凤楼》。枣梆剧团著名老演员张文英、张秀贵、当代著名演员孟繁金先后演出了《藏舟》《徐策跑城》。

      西调、枣梆作为上党梆子两个“女儿”,与娘家望头人尽情交流,互诉衷肠,真是“梆子引红线,三省一家亲!”

                      6.  潜心传承戏曲文化

    据望头村舞台题壁记载,从清朝嘉庆到民国年间,望头村共行戏班19个。其中嘉庆15年(1810)有2个戏班(恒顺班、文顺班);道光年间有6个戏班(永和班、泰顺班、兴胜班、三晋班、长春班、拾城班);同治有1个(鸣盛班);光绪时1个(复源班),俗称为“买卖戏”。

    数百年来,望头戏班不仅养育了一方人,也培育了一大批艺术人才。光绪三年因连年荒旱,村人四处逃荒,有的饿死他乡,人口锐减三分之二,但戏班却没断了香火,宣统时仍保留了1个班(复盛班)。民国时又增加了4个戏班(琐锁戏、毛德会戏、牤牤戏,圭圭戏)。

      解放前,望头村有“梨园世家”达29户。其中延续六辈唱戏的有1户、四代唱戏的1户、三代唱戏的6户、父子两代唱戏的有7户、兄弟三人唱戏的5户、兄弟两人唱戏的9户。正如人们所说的,望头村“生旦净丑样样都有,连出三班戏不到外地请把式”。

    数百年来,除在本村剧团演出外,不少老艺人被外地聘请为戏班师傅。这些老艺人作风朴实,艺术精良,所教剧本和音乐都是戏剧历史的宝贵财富。 据望头村1987年在世的老艺人郭金土、翟文全、翟存保、成小要等十多人回忆,望头村历史上稍有名气的125个名演员,常年在上党地区“州五处”(晋、高、阳、陵、沁)、“府八县”(潞安府八县)流动演出并传授演艺。建国初期,望头老艺人郭金土、翟文全、翟存保、安大保、冯小保、徐艮珠、翟兴发、冯小河、翟宿州、冯江河、郭乾保、成小要、郭双科、翟虎旦等20多名老艺人被外地聘请。据上党梆子国家级传承人张保平讲,他很小学戏时,就知道他的师傅是泽州望头人。

    开元宫碑文中有长治屯留、襄垣等地戏班前来演出的文字记载,这些戏班除了来此祭祀供奉祖师爷外,主要是为答献师傅传艺之恩。

      望头村演出范围之广、名伶之多、演出剧本之丰,都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据统计,望头村历年演出剧目多达140余部,包括梆子戏100余部、二簧戏26部、昆戏9部、罗戏5部、卷戏5部,而且剧本完整,保存完好。这一切,连一般的戏剧研究室都很难做到。

        除传承古装戏剧之外,望头戏班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1946年前后,作为老解放区的望头村,老艺人组织起业余剧团,(团长翟兴发,副团长郭守文、郭林虎、翟德水)适应抗击日寇、土地改革、建设新中国的需要,以自编自演现代戏为主。主要剧目有《抗击日寇》、《军民一家》、《做军鞋》、《打春桃》、《新婚姻》等,主要演员有:郭林虎、郭守文、翟兴发、郭小虎、王生孩等,妇女演员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有李碧转、秦小棉、安竹秀、翟稳秀等,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起了很大作用。

    1954年望头村又加强了村业余剧团的领导,由秦正斌为团长,退休老艺人郭金土、安大保、翟存保、郭乾保等担任艺术指导,演出剧目有《珍珠塔》《雁门关》《乾坤带》《黄鹤楼》等30多部。上世纪70年代,又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朝阳沟》《柳树坪》等十多本现代剧,经常赴周村、城关、北留、润城、河南等地演出。

      听了老艺人的介绍,看了望头村到处张贴的戏剧图片,特别是亲眼看到郭培红、郭乃新两位老人家里珍藏的实物和资料,我明白了,望头戏剧艺术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得益于像郭培红、郭乃新这样一大批热情似火,不计得失的乡贤和上党戏剧守护者。

    七十多岁的老人郭培红,少年时就是民乐剧团演員。从六十年代开始,他精心珍藏上党梆子戏剧手抄本50余部,用六十年代的老式留声机保藏着30余部原汁原味的上党梆子、上党二簧和山东枣梆、河北西调等戏剧唱腔和演出音像带。每天晚上,不少村民放弃玩扑克打麻将的机会,专程來到郭培红的院子里,观赏他们喜愛的戏剧录像片,跟着录像片边欣赏边哼唱,过一过他们的梆子戏瘾。

      郭乃兴老人是1960年参加村剧团的,任下场乐队头把,由于他脑子好,许多演员的唱词他至今还能唱下来。近年來,郭乃兴多次被聘请到李寨中学和李寨小学教唱上党梆子,去年又被梨园山庄聘为指导老師,他不顾年老体弱多病,精心培养出了常小刚名角儿。晋城电视台以“常刚:上党梆子非遗传人孩儿王”为专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河北西調剧团曾一度因经费紧张而分化成好几个小型演唱队分散演出谋生。郭乃兴老人多次往返晋城和永年,最終在时任晋城市市长王清宪(河北永年人)的帮助下,拨付20万元资金和30万元的演出设备才又使其合并重组,从而有效地拯救了这一频临失传的剧种。

      2002年以來,郭乃兴老人还数次向各级领导提出维修“开元宫”的建议,最终感动了各级政府。2014年,开元宫以其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游人面前。

                  7.  盛世梨园  笑迎游客

    结束对望头的采访后,我来到位于望头、南岭上交叉口的梨园山庄。这是望头村委于2014年引进外资开发的山西盛世梨园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传承千年上党宫调戏曲发源地的文化根脉。

      梨园山庄距市中心18公里,扼守清华古道和李寨全域旅游要冲,坐拥伊后山原始林区,远眺周村古镇,是一个以戏曲文化开发、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加工、休闲度假等为主的生态旅游圣地。

      梨园山庄总面积20余亩, 2015年跻身全国首批“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行列。公司內富有特色的农家乐、特色民宿,很受游客欢迎。尤其是炎炎盛夏,富有情趣的生态宿营地、林中休闲木屋、上党梆子演唱舞台等,成为应接不暇的清凉度假地。

      盛世梨园山庄还建有可供150余人参加的会议室,特別是有关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培訓,所需音像设备、多媒体課件一应俱全。再加上农、林绿色种植基地,小杂粮加工车间和配套设备,完全可以弥补城市培訓缺少实践环节的缺陷。同时,梨园山庄为前来參加研学旅行活动的中小学生设计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动手实践項目,如拓印画制作、写生绘画、标本采集与制作、果菜採摘等,还可以按照技术人员指导,尝试晾晒、杀青、揉捻、发酵、烘干等茶叶制作工序。 让孩子们在观赏绿色环境,体验劳作快乐中,经历不一样的课堂,体验不一样的快乐。

    离开梨园山庄,我回头俯瞰横亘在大山脊梁上像卧龙一样的望头古村,不禁大声喊叫起来:“望头,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瓦舍、勾栏】

      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在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瓦舍是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子、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  ,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瓦舍的规模很大,大的瓦舍有十几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