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卓老师给我们讲第二课小说的元素。老师讲课前先给我们讲了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阅读经典是关键,而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的。我很认同老师的观点,我去年加入江老师的读书群,她带着我们读书写书评,为了写一篇好的书评,我们一篇文章要读好几遍,才能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他背后想表达的意思和带给人的思考,然后加入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再加以解读,读一遍是写不出好书评的。当然阅读的目的还是写作,我们要模仿名家名作来写自己的文章,而不是照搬照抄。
2、小说的开头
上节课老师讲到讲到小说的元素之一是标题,一篇文章好不好看,一个好的标题是关键。标题写好了,接下来就要写内容,而开头又是小说能不能吸引人读下去的关键。那如何写小说的开头呢?卓老师说开头要能抓住人,不能太过平淡。
短篇小说的开头是一个提速的过程,不能龟速缓慢前行。所以,不建议开始就进行一连串的景物、动作等细节描写。提速暗示:注意了,请睁大眼睛,即将进入高速车道,精彩马上到来!
我昨天翻看笔记本时,发现我摘录了同学王英辉的作品《雪》,它文章的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经典:期盼了一冬的雪,终于飘零在了春天的门槛里。看了开头我们就想知道作者接下来要怎么写,吸引我继续看下去。要是让我写雪,我可能会这样写:今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外面厚厚的一层雪。这样的开头就清汤寡水,不能吸引人读下去。
刘亮程写的《寒风吹彻》,开头第一句就写道:雪落在那些年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了。读了开头,你就想问为什么不注意它了,作者接下来写道,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是什么事情呢?我们就会继续看下去,直到全篇看完。原来比落雪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生遇到的不公平遭遇,还有那些刻在人心里的别人对我们有心或无心的伤害,还有一件事就是死亡,这些比落雪更可怕,这就是我读了五六遍后得出的结论。
小说的开头除了要抓住人,还要有基调,基调就是你第一句话写出来,后面的文章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写。陈忠实写的《白鹿原》就是高度总结的开头,这是民族的秘史,就要具备传奇色彩,开头就写白嘉轩娶了七房女人,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比较吸引人看下去。
《断魂枪》也是总结方式的开头。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让人知道大概事情,又引人思考读下去。
3、小说的结尾
比较好的结构模式:凤头、猪肚、豹尾。
小说结尾要有一个突袭感,让读者以为结束了,再来一个反转,就比较震撼了。徐则臣比较追求这一点。他的作品至少会写四个不同的结尾,然后在其中选择一个合适的作为故事的结尾。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结尾也耐人寻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结局留给读者,你希望翠翠幸福,那傩送明天就可以回来。你不喜欢大团圆结局,那傩送这辈子都不会回来。
我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书,通常喜欢看开头和结尾,朋友说我写的文章,开头和结尾还看得过去,中间就有点儿差强人意了,这跟我平时的读书习惯有关系。对于一篇长篇小说,不可能每一字每一句都会认真读,我一般是跳读,自己喜欢的部分仔细看,不喜欢的跳过或者一目十行大略看一下。而好的结尾言尽意未尽,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4、小说=故事+意蕴。
鲁迅小说《奔月》的意蕴就是表达英雄没落的状况。
钱钟书的《围城》表达的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在婚姻之外的人想走进婚姻,而在婚姻生活中的又想要逃离婚姻,这就是意蕴。
很多简书作者写的婚姻,无外乎出轨、不带孩子等等,让生活一地鸡毛。这些情节是比较普通老套,没有新意。
每一个故事都要不同,而不是太多雷同。徐则臣也讲到,即使自己讲故事,也要每一篇小说讲不同的故事,至少讲出不同的意蕴来,绝对不能重复讲一个故事。
5、故事核
故事核是故事的核心情节。这是故事的亮点,人物(主角)、动机、主要事件。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他是主角。这本小说讲了很多小故事,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等。故事核是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功取到真经,圆满完成任务。
《露天电影》的故事核是秦山原回到扎下被孙伯让复仇的故事。至于如何报仇,就属于具体的情节了。把故事核提炼出来,再考虑如何写细节。
6、情节
情节也是事件,重点是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前因后果,情节的设置动机、因果、冲突。主要情节为当下情节。
《露天电影》中秦山原在扎下这个村子的故事特别丰富,而作者重点写的是当下。我们写小说也一样,过去时间作为小说的背景,不能把背景当做主要事件来写,过去事件不能占用太多空间,用当前情节来充实。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就比较好。
这节课卓老师讲课的内容很多,我可能没有记全,老师大致就讲了上述内容,当然听课记笔记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样写出一篇好的小说来,具体在写小说或故事的时候要会运用,写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模仿,再加上提炼老师讲到的部分,把它运用在小说或故事当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感谢卓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