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每天都来体会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释义:???

因为这个解读综合了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有佛教禅修之道,因为佛教的核心在于修行,而这个修行指的其实就是禅修。

二:大脑意识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佛教中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心,而这个心指的并不是心脏,而是人的意识,对于意识的了解能够让你真正的理解佛教的理论经典,并指导你的修行。

三:佛教经典内容的音译和意译的准确理解:这个是必须的,如果对佛教经典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都不理解的话无法看懂心经。

四:常识和逻辑:其实真正的佛教经典理论都是建立于严谨的常识和逻辑上的,不过大多数人都没能真正的看明白,只能将它神秘化,哲学化,然后云里雾里的忽悠一通。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的解读心经:首先开头第一句......

观自在菩萨

观:指的是观照,觉知。那么观照和觉知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我的手感觉到有些痒,我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手上痒的感受,最大程度的感受这个痒的感受,这就是观照。

自在:什么是自在,不受约束,不受控制,这就是自在。当我们在观照那个痒的感受时,会觉得好痒好难受,忍不住要去挠它。这个时候想去挠的心理和去挠的这个动作其实是受到痒的感受的影响,我们被痒这个感受所控制了,所以这个状态就是不自在了。真正的自在是指你在观照痒的这个感受的时候,感受只是感受,并不会受到它的影响,这就是自在。

观自在的意思就是, 你观照内心某个目标对象,可以是念头,情绪或是别的感受,但是你只是去观照觉知它,不去评判它,也不要受到它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心。

说到这,有些有禅修冥想经验的人可能会说,咦,你这个说的不就是禅修和冥想的技巧?

对的,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其实就是佛教修行的关键所在。

但是,很多喜欢去看各种或真或假的佛经理论,而没有任何实修经验的人,可能不太好理解体验,但是,有实修经验的人,则会感同身受,因为我说的,正是他们所实际所经历的。

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点懵,感觉挺陌生的,但其实它很形象,很好理解,觉指的是觉醒,解脱,也就是指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境界。

那么有情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对佛教的有一定了解的话,可能会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一切有情众生什么什么的,这个有情指的就是有情众生的简称。而有情众生,指的是所有没有达到解脱境界的人。比如我。以及正在看这个视频的观众。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觉有情看起来好像跟菩萨不太搭边,

其实不然,菩萨是干什么的,菩萨是普渡众生的,这个渡的方法就是将你引向佛教的修行之道,引导你走向觉醒解脱。

我们常说什么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这个菩萨并不是某个人的名字或者姓氏,它其实是一种职业称呼,就跟我们称呼某某老师一样,老师是教书育人,菩萨则是传法渡人。

不过菩萨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当教师都还得考个老师资格证,菩萨自然不是随随便便能当的,要当菩萨,自身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要么要成为圆满解脱的阿罗汉,或者是很接近这一个境界。不然你自己都没解脱,都没搞清楚这条道是什么走的,你凭什么去渡人解脱,更有可能是坑人?


所以整句话,观自在菩萨的意思是:


以平等心观照内心,可使众生走向觉醒解脱之道。

而对于这句话,很多版本的解读都搞错了,解读成观世音菩萨,或者是解读成某个叫观自在菩萨的人,这些都是错误的,并且错得非常离谱。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指的是修行,什么修行,就是前面所说的观自在的修行。

深,深入,指修行深入到一定的境界。

般若:这个是全文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整个佛教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可以说理解了这个词就理解了佛教。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个波惹的意译是智慧,但实际上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智慧,甚至这个波惹其实都不是读波惹的。

梵文版的智慧是prajna, 一共有4个音,不仅发音完全对不上,连音的数量都对不上。而巴利语的智慧panna,看起来更像一些,并且音的数量对能对上。

另外,我们现在读波惹的使用的普通话,形成于清朝时期,而心经成文的时期大致于唐宋左右,心经出来之后过了一千多年后才有的普通话。唐宋时期的官话,根据考证应该是客家话,所以这个智慧的音译应该是客家话对巴利语智慧的音译。用客家话去读般惹(ban er), 几乎跟巴利语一模一样。

后来的普通话想去修正,但由于普通话本身发不出那个音,于是只能在般若和波惹之中纠结了。

了解完智慧的正确发音之后,我们来正式的探讨一下这个佛教中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这个智慧在佛经中一直使用音译,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智慧跟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智慧是完全不一样的,之所以称之为智慧,是因为它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意思的词了。

那么,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呢?指的是高智商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现在一听到佛教,就跟听到门萨俱乐部(高智商俱乐部)的感觉是一样的,那佛教所谓的修行那不就成了提高智商训练了嘛?

这么看的话佛教对科学技术发展应该有很强的推动力才对。

这显然不是,佛教的智慧与智商无关。

那这个智慧是哲学的智慧吗?我们朝那个方面去看一下,会发现几乎所有搞哲学的人都比较悲观,如果你看到有一个非常乐观,问他干什么的,如果他回答搞哲学的,那他一定在骗你,他其实是搞笑的。

有不少在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甚至都疯掉或者自杀了,

显然,佛教的智慧也不是哲学智慧。

那么,佛教的智慧是科学的智慧吗?

更不可能是,科学诞生和发展才几百年,而佛教起源于2500年前,时间上对不上。

如果是的话,现在的诺贝尔获奖者岂不都成阿罗汉了。此外,好像科学界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佛教徒,并且跟佛教也不熟。

由此可见,佛教的智慧也不是什么科学的智慧。

那么佛教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与智商无关,不是哲学,不是科学。

你可以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智慧是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只要你能想象得到,都不对,因为它不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也不是任何知识上或是概念上的东西。

佛教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意识状态,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当你真正的进入那种意识状态,体验到了,才能获得佛教所说的智慧,而想要达到那种状态,则需要通过修行才行,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

所以,对于心经的理解,只能让你了解佛法,并不能让你获得佛教所说的智慧。不过智慧既然是一种意识状态,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意识的理解来了解这个智慧是怎样的,但是我们要到下一句话的解读再说,因为下一句话所说的正是智慧。

暂时先讲完了智慧,我们要讲下一个关键字,波罗蜜,或者说是菠萝多,这个也是音译,可以读做波罗蜜或者波罗蜜多都行。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思属性,或者说是特质。

但又不是所有的特质都是波罗蜜,只有能够帮助你实现觉醒解脱的才能称为波罗蜜。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流氓,这个流氓是他的特质,但是却不能算是波罗蜜,因为他无法让你实现解脱。

佛教所说的波罗蜜是有特指的。主要有下面几个

比如:布施,也称舍离,有舍离波罗蜜的人好做布施,跟人分享自己东西。

忍辱:别人骂你,你不会产生嗔恨想去反击别人,甚至气都不会生气。

持戒:就是不破解

精进:能够努力的去修行。

禅定:内心(潜意识)的清静和寂静。

般若(波惹):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智慧。

这么多波罗蜜中,其中波惹波罗蜜是最最重要的,当波惹智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他的自然也会有,没有的也不重要了。


所以整句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意思是:

当修行深入到能拥有足够多的般若智慧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的是感受到,发现的意思。

整句话最重要的关键字是五蕴,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就也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个五蕴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其实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五大工作系统。

首先讲色蕴,色蕴在五大工作系统中,属于信息采集系统,有五个模块,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以各种角度从外界采集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的意识。

以眼睛为例,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因为在外部的环境中存在光线,这些光线照射到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其中有一小部分漫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在眼睛的部分进行初步的处理后,生成原始的生物电信息,再传递回大脑的视觉处理模块进行处理,才形成真正的视觉信息。到这时候。这个视觉信息会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传递给显意识,也就是让你看到外界的某个东西,还有一个去向,就是这个视觉信息会被潜意识的其它的模块处理,于是就涉及到了其他的另外4个蕴,受想行识。

我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男孩子见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在向他这边走来,一开始他是通过色蕴看到了这个女孩子的视觉信息,接下来识蕴在处理这个视觉信息,识别出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再然后,产生了非常喜欢的感受,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贪爱,这就是受蕴。产生这些感受之后,想蕴就越起来了,你就会开始幻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如果是我的女朋友多好,开始幻想着如何跟这个孩子相识,成为男女朋友,及至后来的结婚......想着想着,你口水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这就是行蕴。

大约2分钟后,他刚给他们的第2个孩子取好名字的时候,突然回过神来,那个女孩子好像走远了,于是下定决定克服内心害羞和恐惧,勇敢的上去认识那个女孩子,这里面又是一轮五蕴的运转。

可惜的是,那个女孩子通过色蕴看到了男孩子流口水的样子,她的识蕴把他识别成一个流氓变态,对男孩产生了害怕的感受(受蕴),进而在生产了要远离这个人的想法(想蕴)。所以,当男孩子刚去搭个讪时,女孩直接跑开了(行蕴)。

在这场并不太美丽的邂逅中,两位的主人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在被五蕴所控制,而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基本上已经被被五蕴完全绑架。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确定佛教所说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了,是不受五蕴所影响,乃至让整个五蕴停止这种盲目的自动运转的能力。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呢?早期的修行要学会尝试着不受五蕴的影响和控制,而到了更高深的境界,目标就变成完全的控制五蕴,让它停止这种盲目的自动运行。

我们普通人都是被五蕴所控制的,如果五蕴停止了自动运行,那又由谁来控制我们呢,这个时候,那个本我,也就是佛教据说的具有佛性的真我,将会接替五蕴来掌控我们的人生,觉醒,是意识到真正的本我是谁,以及本我的回归,解脱:指的是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所以说佛教中的智慧,压根不是什么知识概念的上的东西,它指的是你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意识的能力,别人常说什么佛教思想什么的,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说法,思想仅仅是佛教所走的那条路上,需要控制的一个目标而已。


所以整句话,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是。

不再受到五蕴的影响乃至整个五蕴都停止运转的时候。

渡一切苦厄,这句话其实不用翻译了,几乎相当于大白话,但是需要解释一下。

痛苦是从哪来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痛苦是什么,某人说:我感觉到好痛苦,好难过。

这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感受,还有什么紧张,焦虑,压力什么的,说白了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五蕴运行的产物而已,当你能够不再受到五蕴的影响,甚至于五蕴都已经停止自动运转,哪里还有什么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五蕴皆空的时候,心经里说出一句,渡一切苦厄。

其实佛法是非常符合常识和逻辑的,真正的佛法是可以做到像科普一样,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理解的,如果你有高中生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去看各种的科普内容,能够清清楚楚的理解。但如果你去看各种佛和佛经的解读,不管你文化水平多高,基本上是一脸懵逼进来,一脸懵逼出去。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传世的很多佛经,其实都是假的,有些是半真的假的魔改版,还有一些则是完全原创的瞎编。

第二点是,除非极个别的,真正实修的老禅师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佛教的教义了。都是在按照自己主观的想象,对那些或真或假的佛经再做一次曲解而已。

以后有机会的可能会做一些打假的内容。所以如果你们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波

还有,关于我的所有解读,都是可以按照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去彻底理解的,如果有任何疑问的,可以尽管提出来。其实,真的很有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如果真的认真思考,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话,会想问清楚那个本我到底是什么,不过要完全解析清楚的话这里放不下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人类意识结构的问题,以后再说吧。

想了解后续的内容,关注公众号:意识与认知

因为这个解读综合了以下多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有佛教禅修之道,因为佛教的核心在于修行,而这个修行指的其实就是禅修。


二:大脑意识的结构和运行原理,佛教中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心,而这个心指的并不是心脏,而是人的意识,对于意识的了解能够让你真正的理解佛教的理论经典,并指导你的修行。


三:佛教经典内容的音译和意译的准确理解:这个是必须的,如果对佛教经典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都不理解的话无法看懂心经。


四:常识和逻辑:其实真正的佛教经典理论都是建立于严谨的常识和逻辑上的,不过大多数人都没能真正的看明白,只能将它神秘化,哲学化,然后云里雾里的忽悠一通。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的解读心经:首先开头第一句......

观自在菩萨

观:指的是观照,觉知。那么观照和觉知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我的手感觉到有些痒,我把我的注意力转移到手上痒的感受,最大程度的感受这个痒的感受,这就是观照。


自在:什么是自在,不受约束,不受控制,这就是自在。当我们在观照那个痒的感受时,会觉得好痒好难受,忍不住要去挠它。这个时候想去挠的心理和去挠的这个动作其实是受到痒的感受的影响,我们被痒这个感受所控制了,所以这个状态就是不自在了。真正的自在是指你在观照痒的这个感受的时候,感受只是感受,并不会受到它的影响,这就是自在。

观自在的意思就是, 你观照内心某个目标对象,可以是念头,情绪或是别的感受,但是你只是去观照觉知它,不去评判它,也不要受到它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心。

说到这,有些有禅修冥想经验的人可能会说,咦,你这个说的不就是禅修和冥想的技巧?

对的,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其实就是佛教修行的关键所在。

但是,很多喜欢去看各种或真或假的佛经理论,而没有任何实修经验的人,可能不太好理解体验,但是,有实修经验的人,则会感同身受,因为我说的,正是他们所实际所经历的。

菩萨:菩萨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可能很多人听起来有点懵,感觉挺陌生的,但其实它很形象,很好理解,觉指的是觉醒,解脱,也就是指教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境界。

那么有情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你对佛教的有一定了解的话,可能会经常看到这么一句话,一切有情众生什么什么的,这个有情指的就是有情众生的简称。而有情众生,指的是所有没有达到解脱境界的人。比如我。以及正在看这个视频的观众。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觉有情看起来好像跟菩萨不太搭边,

其实不然,菩萨是干什么的,菩萨是普渡众生的,这个渡的方法就是将你引向佛教的修行之道,引导你走向觉醒解脱。

我们常说什么观音菩萨,文殊菩萨,这个菩萨并不是某个人的名字或者姓氏,它其实是一种职业称呼,就跟我们称呼某某老师一样,老师是教书育人,菩萨则是传法渡人。

不过菩萨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当教师都还得考个老师资格证,菩萨自然不是随随便便能当的,要当菩萨,自身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要么要成为圆满解脱的阿罗汉,或者是很接近这一个境界。不然你自己都没解脱,都没搞清楚这条道是什么走的,你凭什么去渡人解脱,更有可能是坑人?

所以整句话,观自在菩萨的意思是:

以平等心观照内心,可使众生走向觉醒解脱之道。

而对于这句话,很多版本的解读都搞错了,解读成观世音菩萨,或者是解读成某个叫观自在菩萨的人,这些都是错误的,并且错得非常离谱。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指的是修行,什么修行,就是前面所说的观自在的修行。


深,深入,指修行深入到一定的境界。


般若:这个是全文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整个佛教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可以说理解了这个词就理解了佛教。


虽然现在普遍认为,这个波惹的意译是智慧,但实际上这个智慧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智慧,甚至这个波惹其实都不是读波惹的。


梵文版的智慧是prajna, 一共有4个音,不仅发音完全对不上,连音的数量都对不上。而巴利语的智慧panna,看起来更像一些,并且音的数量对能对上。


另外,我们现在读波惹的使用的普通话,形成于清朝时期,而心经成文的时期大致于唐宋左右,心经出来之后过了一千多年后才有的普通话。唐宋时期的官话,根据考证应该是客家话,所以这个智慧的音译应该是客家话对巴利语智慧的音译。用客家话去读般惹(ban er), 几乎跟巴利语一模一样。


后来的普通话想去修正,但由于普通话本身发不出那个音,于是只能在般若和波惹之中纠结了。


了解完智慧的正确发音之后,我们来正式的探讨一下这个佛教中的智慧到底是什么,这个智慧在佛经中一直使用音译,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智慧跟我们普通人理解的智慧是完全不一样的,之所以称之为智慧,是因为它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接近意思的词了。


那么,这个智慧到底是什么呢?指的是高智商吗?如果是的话,那我们现在一听到佛教,就跟听到门萨俱乐部(高智商俱乐部)的感觉是一样的,那佛教所谓的修行那不就成了提高智商训练了嘛?


这么看的话佛教对科学技术发展应该有很强的推动力才对。


这显然不是,佛教的智慧与智商无关。


那这个智慧是哲学的智慧吗?我们朝那个方面去看一下,会发现几乎所有搞哲学的人都比较悲观,如果你看到有一个非常乐观,问他干什么的,如果他回答搞哲学的,那他一定在骗你,他其实是搞笑的。


有不少在哲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人,甚至都疯掉或者自杀了,


显然,佛教的智慧也不是哲学智慧。


那么,佛教的智慧是科学的智慧吗?


更不可能是,科学诞生和发展才几百年,而佛教起源于2500年前,时间上对不上。


如果是的话,现在的诺贝尔获奖者岂不都成阿罗汉了。此外,好像科学界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佛教徒,并且跟佛教也不熟。


由此可见,佛教的智慧也不是什么科学的智慧。


那么佛教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与智商无关,不是哲学,不是科学。


你可以随意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智慧是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的告诉你,只要你能想象得到,都不对,因为它不是任何一种思想学说,也不是任何知识上或是概念上的东西。


佛教的智慧其实是一种意识的状态,这意识状态,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当你真正的进入那种意识状态,体验到了,才能获得佛教所说的智慧,而想要达到那种状态,则需要通过修行才行,这个修行的方法,就是佛法。


所以,对于心经的理解,只能让你了解佛法,并不能让你获得佛教所说的智慧。不过智慧既然是一种意识状态,那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意识的理解来了解这个智慧是怎样的,但是我们要到下一句话的解读再说,因为下一句话所说的正是智慧。


暂时先讲完了智慧,我们要讲下一个关键字,波罗蜜,或者说是菠萝多,这个也是音译,可以读做波罗蜜或者波罗蜜多都行。


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它的意思属性,或者说是特质。


但又不是所有的特质都是波罗蜜,只有能够帮助你实现觉醒解脱的才能称为波罗蜜。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很流氓,这个流氓是他的特质,但是却不能算是波罗蜜,因为他无法让你实现解脱。


佛教所说的波罗蜜是有特指的。主要有下面几个


比如:布施,也称舍离,有舍离波罗蜜的人好做布施,跟人分享自己东西。


忍辱:别人骂你,你不会产生嗔恨想去反击别人,甚至气都不会生气。


持戒:就是不破解


精进:能够努力的去修行。


禅定:内心(潜意识)的清静和寂静。


般若(波惹):也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智慧。


这么多波罗蜜中,其中波惹波罗蜜是最最重要的,当波惹智慧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其他的自然也会有,没有的也不重要了。


所以整句话,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意思是:


当修行深入到能拥有足够多的般若智慧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的是感受到,发现的意思。


整句话最重要的关键字是五蕴,


五蕴指的是色受想行识,就也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这个五蕴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其实是人类潜意识中的五大工作系统。


首先讲色蕴,色蕴在五大工作系统中,属于信息采集系统,有五个模块,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以各种角度从外界采集信息,然后传递给大脑的意识。


以眼睛为例,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事物,是因为在外部的环境中存在光线,这些光线照射到物体的表面,发生漫反射,其中有一小部分漫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在眼睛的部分进行初步的处理后,生成原始的生物电信息,再传递回大脑的视觉处理模块进行处理,才形成真正的视觉信息。到这时候。这个视觉信息会有两个去向,一个是传递给显意识,也就是让你看到外界的某个东西,还有一个去向,就是这个视觉信息会被潜意识的其它的模块处理,于是就涉及到了其他的另外4个蕴,受想行识。


我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一个男孩子见到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在向他这边走来,一开始他是通过色蕴看到了这个女孩子的视觉信息,接下来识蕴在处理这个视觉信息,识别出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再然后,产生了非常喜欢的感受,也就是佛教常说的贪爱,这就是受蕴。产生这些感受之后,想蕴就越起来了,你就会开始幻想:这么漂亮的女孩子,如果是我的女朋友多好,开始幻想着如何跟这个孩子相识,成为男女朋友,及至后来的结婚......想着想着,你口水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这就是行蕴。


大约2分钟后,他刚给他们的第2个孩子取好名字的时候,突然回过神来,那个女孩子好像走远了,于是下定决定克服内心害羞和恐惧,勇敢的上去认识那个女孩子,这里面又是一轮五蕴的运转。


可惜的是,那个女孩子通过色蕴看到了男孩子流口水的样子,她的识蕴把他识别成一个流氓变态,对男孩产生了害怕的感受(受蕴),进而在生产了要远离这个人的想法(想蕴)。所以,当男孩子刚去搭个讪时,女孩直接跑开了(行蕴)。


在这场并不太美丽的邂逅中,两位的主人公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在被五蕴所控制,而我们所谓的自由意志,其实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基本上已经被被五蕴完全绑架。


讲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确定佛教所说的智慧到底是什么了,是不受五蕴所影响,乃至让整个五蕴停止这种盲目的自动运转的能力。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呢?早期的修行要学会尝试着不受五蕴的影响和控制,而到了更高深的境界,目标就变成完全的控制五蕴,让它停止这种盲目的自动运行。


我们普通人都是被五蕴所控制的,如果五蕴停止了自动运行,那又由谁来控制我们呢,这个时候,那个本我,也就是佛教据说的具有佛性的真我,将会接替五蕴来掌控我们的人生,觉醒,是意识到真正的本我是谁,以及本我的回归,解脱:指的是从五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所以说佛教中的智慧,压根不是什么知识概念的上的东西,它指的是你完全掌控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意识的能力,别人常说什么佛教思想什么的,其实这是一个比较低级的错误说法,思想仅仅是佛教所走的那条路上,需要控制的一个目标而已。


所以整句话,照见五蕴皆空的意思是。


不再受到五蕴的影响乃至整个五蕴都停止运转的时候。


渡一切苦厄,这句话其实不用翻译了,几乎相当于大白话,但是需要解释一下。


痛苦是从哪来的?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痛苦是什么,某人说:我感觉到好痛苦,好难过。


这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感受,还有什么紧张,焦虑,压力什么的,说白了其实这些东西就是五蕴运行的产物而已,当你能够不再受到五蕴的影响,甚至于五蕴都已经停止自动运转,哪里还有什么痛苦。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五蕴皆空的时候,心经里说出一句,渡一切苦厄。


其实佛法是非常符合常识和逻辑的,真正的佛法是可以做到像科普一样,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理解的,如果你有高中生的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去看各种的科普内容,能够清清楚楚的理解。但如果你去看各种佛和佛经的解读,不管你文化水平多高,基本上是一脸懵逼进来,一脸懵逼出去。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目前传世的很多佛经,其实都是假的,有些是半真的假的魔改版,还有一些则是完全原创的瞎编。


第二点是,除非极个别的,真正实修的老禅师之外,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佛教的教义了。都是在按照自己主观的想象,对那些或真或假的佛经再做一次曲解而已。


以后有机会的可能会做一些打假的内容。所以如果你们对这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波


还有,关于我的所有解读,都是可以按照基本的常识和逻辑去彻底理解的,如果有任何疑问的,可以尽管提出来。其实,真的很有可能会有人有疑问,如果真的认真思考,想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话,会想问清楚那个本我到底是什么,不过要完全解析清楚的话这里放不下了,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人类意识结构的问题,以后再说吧。


想了解后续的内容,关注公众号:意识与认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