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该咋办?――《鱼我所欲也》教学随笔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结束,进入到下册教材的学习。
按照惯例,先从最让学生头疼的课文学起:学习文言文,于是,《鱼我所欲也》首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和学生的感受基本一致――这篇课文真的很难:读起来别扭,理解起来困难。
尽管,我已经通过个人的学习,理顺了课文的论证思路,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但是,要想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透彻理解课文内涵,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课文有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主要采用道理论证,从正反两面说理,说理比较充分,层层深入;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证明勿失本心的重要性。
关于这篇课文,中心论点好像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说“舍生取义”;二说“勿失本心”。
第一自然段紧紧围绕“舍生取义”加以论证;第二自然段选取正面事例“乞人不受嗟来之食”和反面事例“不辨礼义受万钟”的事例,阐明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这一观点,看似与第一自然段的“舍生取义”的观点不大一致。
因此,我更赞同本课是让人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丧失本心,“舍生取义”应该是不失本心的最高境界。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很尴尬。平时的常态教学文言文,我们只能带着学生咬文嚼字,一字一句地嚼烂了去讲,反复强调,让学生牢记词语解释,句子翻译,因为这个内容中考要考,不落实不行;而公开课上,如果你一节课都带着学生翻译句子,解释词语,不被人批得体无完肤才怪呢。质疑声肯定很多很多,让你无言以对。
可是,根据安徽中考的特点,哪一篇文言文不是这样带着学生反复记忆词句解释的,至于文学,文化文章这些了解也就够了。
《鱼我所欲也》上了两节课了,第一自然段还没有讲完。花了半节课时间朗读,问学生:“这篇课文写得是什么?”集体回答:“不知道,没看懂!”
好吧,带着学生一点一点理解,一点一点思考。就这么已经花费了两节语文课,愣是妹讲明白第一自然段的说理。
我知道,公开课这样上肯定不行,公开课上的词语积累也就是“意思意思而已”,至于主要时间要放在主题的探究,文法的理解。但是,上完公开课就让学生模拟安徽中考题做练习,肯定也是一塌糊涂。
很纠结,很无奈,文言文教学依然是走进了死胡同的感觉,找不到出口!
唉,咋办?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