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优秀,在于他对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真与较真。这是我从父亲一生喜爱读书、剪报和记日记的良好习惯得出的结论。
父亲的优秀,早在他少年上学时期就已凸现。父亲是在民国时期的榆次重点小学(榆次仅二个重点小学)重点班上读完高小的,并一直名列班上前三名。就在快将毕业的时候,有一位叫赵汉民(国民师范毕业)的代课老师,对祖父进行了家访,劝说祖父不应让他的儿子毕业后务农,而应支持父亲考取榆次县城的学校继续学习深造。父亲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榆次简易师范学校,在该校渡过了小米加咸菜的二年住宿制生活,1948年夏,父亲便以优秀的珠算、语文、历史和书写考核,考上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前身,也就是解放区华北银行(位于晋中榆次)。现在父亲虽没有留下上学时的笔记作业本等,但从现存最早1950年的工作笔记看,父亲那工工整整的绳头小字,还有那一本本好似印刷本的笔记册子来看,足以见证旧山西的教育质量,足以见证父亲的认真态度。父亲及他的家庭能有今天的"稍逊文骚”,得益于那次极不寻常的家访,得益于父亲从小爱学习的态度和精神。
父亲一生喜爱知识和书籍。我小时候,家中也没什么书籍可读,父亲常为家中买几册小人书。记得我上初中的1978年,家中经济稍有好转,父便买回四大名著,《李自成》,中外文学名著。父亲的购书欲望和读书兴致,有时发展到欠顾家中的基本生活,这倒令母亲为之生气。父亲很少有向图书馆借阅的习惯,就像他不善利用世上的人事一样,他也是最不利用公款书报和图书馆学习的人。父亲从书中最得智慧的是,有关养生保健方面的,比如很早就为我和三弟买下预防近似眼,九禽养生书籍等。早在三弟上小学,我上初中时期,父亲就订了《儿童文学》《作文通讯》之类报刊,一直订了近十年。父亲爱购书,但他读的时间甚少,他没有时间去静心细读,但书放在那里,便是他心理的满足。到了老年,父亲方才静下心来,品读自己的"书库"。
父亲一生,除爱购书外,还爱摘抄剪报。这在母亲去世后的1984年开始,一发不可收。这个时期,他便开始利用单位订的报刊,以及自己订购的报刊书籍。父亲坚持剪报摘抄,大约有30多年,直到80多岁因视力和体力减弱,方才有所罢休。他积累的剪报与摘抄本,大约有30多本,涉及天文地理,社会百态,生活常识,尤以养生延年为多。
父亲还有一个好习惯,保持到今曰,那就是爱记日记。一日大事琐事,都要记一下。他也告诫过他的孩子们,要记日记。记载的是流年岁月,激化的却是大脑细胞,减缓衰老,预防痴呆。
父亲是文化人,他和他崇拜的战友温叔叔一样,一生视书为友,爱书似子。但是父亲是半个文化人,他的知识是零碎的而不系统,他的学习也是随机的而无计划,他也无留世立言,有的却是感悟共鸣的片语只语。好多一生钟爱读书与写书的人,多因吸着香烟点燃灵感,好静厌动,患上了文化人易患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而过早离世。父亲是似懂非懂,懂得最透彻的,不是文化人的文化人。作为一个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家庭出生的一代人,父亲却是爱学习爱文化的新生代,为他的家庭和后代子孙,留下了书香的氛围与学习的精神,必将激励后代,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与时俱进不落伍,一代胜过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