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陪着高中的闺蜜参加了一个课外班学校的讲座,主要讲解如何看待初中和高中的学习。因为她的孩子下个月就要中考了,她非常担心女儿的成绩,不知道能否考到如意的高中。
讲课的老师说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初中学习特点:
第一节课 老师教和面,学生学和面
第二节课 老师教擀皮,学生学擀皮
第三节课 老师教包饺子,学生学包饺子
考试出题 考包饺子
高中学习特点:
第一节课 老师教包饺子
第二节课 老师教包包子
考试出题 考如何烙馅饼
也就是说高中的学习和初中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知识量大、进度快,不是初中那个节奏就能应付的了。老师还说,家长们的皱纹会在高中三年里增添很多,每个月一次的月考大排名,足以让你的心脏上下波动不已。初中升高中的假期,建议孩子只玩一个星期,就要开始学习高中的课程,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听完课后,我整个人都感觉不好了,似乎我只有把一个紧紧的夹板套在女儿的身上,我也跟着她一个节奏的按照老师说的去做,我的孩子才有希望考到好的高中,然后考到好的大学。想想我的女儿刚读初一,正是让父母操心的年龄。我不禁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纠结中。
目前最让父母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而关于优秀的定义,也是被打上了很多的标签和定义。比如要会琴棋书画等各种才艺、要有相应的体育特长、要会演讲会主持会写稿、能和父母老师同学及周围人和睦相处、各科成绩稳居前茅等等!
仔细想想,这样的孩子虽然让人羡慕,但真不是谁家都能培养出来的。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常说常新,观点不一。我所在城市的几所公立知名学校,都是以分数为主的学校,孩子们很累,没完没了的课外补习,经常要和父母要钱交补习费,虽然他们的成绩也许大多尽如人意,但孩子的内心真的快乐吗?他们喜欢这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的生活吗?
最近孩子班级的家长在群里发布了一个视频《镜子》,一共三集,讲述的是有问题的三个青春期的孩子,相信很多家长都看过。他们那种青春的叛逆和表现出来的暴躁、冷酷,真的让观众不寒而栗。如果孩子成了这样子,还谈什么成绩,能够好好的活着就不错了。
我不禁想起女儿的班主任霍老师在名师推介会上说过的最打动家长的一句话:“我不能保证三年以后您的孩子一定能考上一流的高中,但我会交给您一个孝顺父母、有一定承受挫折能力的孩子,他(她)必定是一个大写的人!”
我就是觉得这句话说的太好了,所以把女儿送进了本市较有争议的一所私立学校。这所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来自公立学校,但学校的教学理念是以塑造和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及品行为第一,其次才是成绩。
女儿的初一生活总体是开心快乐的,她是一个不善言辞与表达的孩子。她会说喜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喜欢班级活动,喜欢和大家一起拍照,她的活泼程度明显高于入学的时候。
女儿曾经一度迷恋手机和电脑,让我烦恼痛苦不已,苦无良策只好求助老师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多次和她谈心上交了手机后,她的状态慢慢开始恢复正常,心思也愿意考虑学习了。她基本是班级前十名的成绩,如果肯努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也明白,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循善诱。
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分数。拥有优秀的成绩固然是考核一个学生的重要方面,但是高分低能、高分无品行的孩子绝不是家长们含辛茹苦养育他(她)的目的。就像以往的那些例子,伤害父母及老师、同学的高分数的学生,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性的扭曲。还有一些孩子承受挫折能力极差,遇到困难和失败就轻生,走极端;普遍点的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不能和周围人和睦相处。
想起女儿看到我登高就让我下来,她上去拿东西;去面包店买奶茶会记得带给我一份;拉着我的手喜笑颜开的说着班级的有趣事情。我就会想,成绩也棒,人品也棒的孩子凤毛麟角,我宁愿女儿孝顺懂事、逐渐自立,至于成绩,只要她尽力了就可以了。我想尽人事、顺其自然,不去强求孩子那么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希望她快乐健康就好;希望她孝顺父母,具备一个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未来旅途中的风风雨雨。
也许我培养不出能去清华北大的孩子,但我希望我的孩子和家人一起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