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的哭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别哭了,有什么事儿说!”或者是:“哭什么哭,再哭我就不管你了!”无论是前者强烈的要求孩子必须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保持冷静,还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说要抛弃他,都像是在滚油锅里撒上了一把盐,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更糟糕!
可孩子的哭泣着实让人心烦。
昨天我接了宝丫丫回家,开始小丫头还不错,按照行为规范把需要做的事情都做了,然后提出:“妈妈我想看《捉妖记》”。这是她最喜欢的电影了,好久没看不知道为什么昨天突然提起,我帮她打开电脑就忙自己去了。
谁知道小丫头自己在房间呜呜的哭了!听到哭声丫爸先去看他的宝贝闺女了,先是各种哄,三分钟无效之后他自己先怒了:“别哭了,有什么事儿说!”小丫头渐轻的哭声更大了,紧接着就是他的威胁:“再哭我就不管你了!”
我知道如果继续下去很可能是两败俱伤,赶快走了进去。结果看到宝丫丫坐在椅子上哇哇哇,宝爸爸一脸严肃的站在旁边,电脑已经被关了。
我赶紧把宝丫丫从沙发上抱到了自己的怀里,先生看我进来,自动的出去了。
我抱着宝丫丫她还在哭,我帮她擦了擦眼泪。宝丫丫开始抽噎的告状,通过我训练有素的耳朵我分辨出来她是在说她老爹把《捉妖记》关了,她很伤心,害怕和愤怒。
我赶忙点头说:“爸爸把电脑关掉,你害怕了,生气了,还很伤心是这样吗?”小丫头点了点头,哭泣继续。
我抱着她没有说话,只是帮忙擦眼泪,哭了一小会,她不哭了!开始抬头看我!然后说:“妈妈我想要个真的小妖王。”
这可要了亲命了,要个玩具我还有可能满足,要真的小妖王我哪里给她弄去。
可是孩子现在对于想象和现实分的并不是很清楚,她无法理解电视里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真的。我也只好用想象满足她了。
“你非常非常非常的想要一个可以陪你一起玩的小妖王?”
她郑重的点头然后说:“我都把玩具分享给吴梦了,她有小妖王却不跟我分享,还说不给我玩。”
我很清楚幼儿园是不允许带自己家里的玩具的,所有我又确定了一遍她的话:“你们在玩玩具的时候,吴梦说她家里有一个小妖王,但是不给你玩,这让你很伤心。”
到这里我算是明白宝丫丫为什么自己看着电脑都会哭了!也许这对我们大人来说真的算不得一件什么事情,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句话,一个表情都可能让她很挫败,很伤心。
看着我盯着她,她点了点头。看她情绪稳定了,我才说:“小妖王是电视,是人想象出来的,妈妈也好想有一个小妖王啊!”
我抱的她更紧了,并且说:“你就是妈妈的小妖王!”
我不确定她是否能听得懂我话的意思,但是她情绪缓和了很多,然后跟我说:“要不我钻进电脑里去吧!那样我就可以和小妖王玩了!”
哎,又是一个难题,我告诉她:“我可以通过手机给你拍视频然后放到电脑里,就像你曾经看到过的那样。”
她点了点头,笑了。
然后我们去玩了枕头大战,而不是真的拍视频哦!
当通过陪伴和倾听我们可以疏导孩子很大部分的情绪,此时的她情绪稳定,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讲道理,分析问题,还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内心深处更多的情绪流露出来,让笑脸回归到孩子的身上。所以我选择了去和她玩儿枕头大战,让她把体内积蓄的情绪发泄出来。
整个过程大概也就是20多分钟,这期间包括她从哭泣开始到枕头大战的结束。
事后我对这件事情跟丫爸进行了探讨,观念的碰撞让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丫爸观点
1、孩子哭泣让人心烦,我想尽快让她停止哭泣。
2、你老代替孩子说她的情绪和想法。你说什么她就会点头,她就不会真正的思考了。
对于丫爸的第一个观点,我想可能大多数人都会遇到,他哭的我心烦,我想让他尽快停止哭泣,我也不免俗,本宝宝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看到孩子的哭泣可以长时间的安慰,陪伴,有些人自己却烦躁起来了呢?
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观念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孩子就不应该哭,你有啥说啥,想什么说出来,哭管什么用呢?其实这是因为不懂哭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孩子哭并不一定是有什么要求,或者想要什么东西(虽然孩子往往是以这个为打开自己哭泣闸门的借口),他只是想要发泄自己的情绪。第二,自身情绪休养的问题。我们工作一天了,自己都很累,我们可能没有能力再去照顾孩子的情绪,所以孩子的哭泣就会像导火索一样点燃我们的爆点,结果我们不但不能做一个安慰孩子的父母,反倒变成了让他们恐怖的恶魔。
无论是那两个原因,最终需要改善的都是做父母的自己。所以当我发现丫爸爸要爆的时候,赶忙进去,把他替换了出来。他恰恰因为及时的离开,而避免了在孩子面前的爆发。同时也为他争取了平复自己情绪的时间。当晚点我带女儿出来的时候,丫爸又成了温柔,慈爱的爸爸了。
我为什么会代替孩子试着说出她的情绪呢?从职业角度来说,我见过太多的成人,都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自然不会苛求一个幼儿能准确描述自己的情况,所以我会用情绪试错的方式,试着去说出孩子可能面对的情况,缓慢的去引导她把内心所想和经历的事情描述出来。
孩子并不是没有所想,孩子是在我们能接受她的情绪之后,她才能更好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就像宝丫丫会想到买不到小妖王,她可以钻进电脑里去一样。虽然她想的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她想了,思考了。只是她的认知水平不到,所以她只能想到这样的解决办法。
当丫爸听了我的观点之后,也是频频的点头。
专家妈的感悟:
孩子引爆父母的情绪,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本身存在问题。
女儿的出生和成长让我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性格和不足。曾经我是别人眼里最恬淡的母亲,不会骂孩子,不会打孩子。可是只有我自己清楚,那种恬淡并不是真实的,那不是我的性格。
我本身性格是一种急性子,脾气暴躁,且不注重细节。工作的磨砺,心理学的浸润让我的性格一天天变得温婉起来,可是女儿就像是揭开真相的那只手,她让我看清楚了我自己。我会爆发,我会生气。
有时候我会想,我发火的时候会不会就犹如头上冒火的大头儿子的妈妈,那我女儿多可怜,虽然我没有天天喊着我要让她幸福快乐,可这难道不是我应该做的吗?
在女儿诸多发脾气的事件中,我越来越看清楚自己,也正是明白自己的性格,我告诉丫爸,当我们彼此发现对方要发火了,要赶快阻止对方,由情绪冷静的一方去处理孩子问题,另一方去自我休整。
看来这个方法颇有成效!
孩子哭泣了,父母不耐烦了。这是孩子的问题吗?
我们作为成人却在说他让我生气的,我们好意思吗?
当作为父母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何谈让孩子控制情绪。
当我们无法自控的时候,我们不能向外去找寻原因,我们需要向内去看自己的不足。
孩子也许可以让我们发现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