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了河北省秦皇岛昌黎五中陈新苗老师全国一等奖的实验说课《对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被陈新苗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创新所深深吸引。呼吸作用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化学变化,但是对反应的实质并不熟悉,它离学生们很近,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像陈新苗老师这样深入挖掘教材,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方法清晰明了。这节课有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有所启发。
第一,气体的收集方法,吹气,排空气法和排水法都是学生能够想到的方法,那就让学生都尝试一下,最后通过传感器定量得出二氧化碳的含量,用事实说话,吹气法收集到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第二,对于吹气法的实验改进,我们用塑料袋直接吹气,很难保证气体的体积相同,但是借助矿泉水,就能保证体积相同,简单又方便。
第三,在检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小时,同样在气体体积相同这块做了实验改进,对比实验的一致性。不仅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要等量,澄清石灰水的量也要相同,因此,陈老师的实验装置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四,在前两次对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探究基础上,学生就能对水蒸气的含量探究提出合理的方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陈老师对水蒸气的实验改进让人拍手叫好,同样是把控制变量的特征用得淋淋尽致。从无水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蓝出发,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现象明显,具有说服力。
第五,陈老师本节课从体验控制变量到运用控制变量再到评价控制变量,符合学生由低到高的科学方法发展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学习热情。
这节课上完之后,确实发现存在一些不科学的问题,学生也能提出自己的困惑:
1、探究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课文中给出的实验方案是对着玻璃片呼气,这时候玻璃片上有水雾,说明呼出的气体水蒸气含量高。学生提出疑问:对着玻璃片呼气,是气体遇冷液化的结果,不能证明说水蒸气含量高。所以,如果要进行这个实验,至少要先将呼出的气体冷却再进行。嗯,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实验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
2、在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探究的对比实验时,空气是干燥的,而呼出的气体是用排水法收集的,比较潮湿,是不是也不够严谨。
3、往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并没有准确量取澄清石灰水的量,也不能保证条件相同,而陈新苗老师用针筒抽取等量气体放入等量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的实验改进就是很好的借鉴。
在这节课中,对于氧气含量的测定中,还有学生提出用红磷来进行实验,我及时给予表扬,说明该学生能准确理解氧气的助燃性,只要利用可燃物的性质都可以进行证明,但是木条是最简便的。在用火柴进行实验时,可以借助镊子或者坩埚钳来夹取,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