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一章总的来说,是从文学写作教学内容上的反思与高效。所谓的文学写作实质上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实性的文学写作,二是想象性的文学写作。如下图
在写实性的写作过程中老师是确实的,虽然组织了很多活动,但是在整个写作过程里边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写。只是再现了学生的原本就有的生活体验。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也未为不可。有时候是必须的。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弊端,就是学生写的日记就像是流水账,把每天的日常生活写了下来,这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告诉他们这一天里边重点写什么怎么写,所以才会造成这种情况。
所以问题是要抓根本的,而不是只抓形式,如果这种情况,那么对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再说一下散文写作教学的内容。在这一块儿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说的。但是我觉得对我们来讲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认识“生活贫乏说”。坦白的说,有很多时候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学生写不好作文,一上课让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愁眉苦脸的,说没有素材没有材料可写,所以我就想当然的把这种现象归没,缺乏生活体验。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在校园里边很少有什么新的变化,发生新闻,每天就是这样上课下课听课写作业没有新奇的事情发生,也没有个新奇的体验。当然这个生活面比较窄,所以呢就让我们误认为生活是缺乏的。其实学生一直都没有生活在社会之外,但生活在这个大集体里,所以它的根本并不在缺乏生活经验,而是在于对的生活没有更深刻的体悟。当然,这和学生的阅历的有关,但是也与教师的引导有关系,所以这就退出来了。生活贫乏,雨写做内容贫乏,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将写作的内容贫乏,断然归因于生活贫乏,这是对写作过程本质的极大误解。这实际上是把内容的缺乏(主要是"意"的不足)仅仅会因为“物”的缺乏,其实质是忽视了从"物"到"意"的"化"的过程。
写作过程的本质“双重转化”的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所谓的双重转化,第一种转化是从"物"到"意","物"实客观事物。"意"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第二层转化是从"意"到"文",也就是用文字来反映认识。第一重转化是“认识问题”,第二重转化是“反映问题”。
这需要对原材料的选择加工和提炼,而这需要老师去指导一些方法。
由于教师在策略性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出现了断节,所以也出现了当学生无法去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写的时候。有必须要写有必须要完成任务就会产生虚假的写作——生编乱造,产生了很多雷同作文,每一次写关于“母爱”话题的,就会出现母亲带着伞只打这孩子,自己的另外一边淋湿了。要么是自己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和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缺失有很大关系。
那写作教学过程如何指导呢?我觉得这个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迫切想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