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的这篇日志,是打算作为对《生活的艺术》的一种回应。任何艺术,被表达出来以后,都是有限的,而生活是活生生的,且有丰富可能性的。这篇文章的内容可能也类似所谓的“活法”,但我不想指导人以方法,只想谈谈我的体会,希望对大家如何与生活相处有所帮助。
大多数悟道的过程,先是要出离于这个世界,是由“见山不是山” 先开始的。我质疑我生命中的一切,我怀疑社会强加给我的东西,因此先有个“破”。倘若只是浑浑噩噩活在生活之中的人,并没有反省精神,那么活一世也是枉然,因为他成了一台机械,社会塞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了,他是没有自主的,而他竟然以为自己是自由的。
第二步我觉得比第一步更难一些,叫做“见山还是山”,有了这种出离心,做了各种探讨之后,还能回归这个世界,而不是半吊子悬在空中,这是最难的。敏感的人往往在某一天觉醒,或感觉这种生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或顿悟世间金粉繁华尽皆成空,甚至了悟宇宙一切终极就是“空”,然而你毕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里,你毕竟不能逃离你的身体、你的欲望、你的情感,何况它们也正是你幸福快乐的源泉。于是有些人回归生活,热爱生活,并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一种天堂。
然而不少人进入了死结。我试着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柏拉图沉醉于他的“理想国”不能自拔,佛陀认为“涅槃寂静”才是最好的归宿,贝克莱大主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更多的人,或者由于宗教的缘故,或者由于对现实的失望,或者兼而有之,对自己在此生的生活视为一种炼狱,而把希望寄托于来生。凡此种种,都是不好好生活的例子。
道焉能远离生活呢?日用平常皆是道。就连我洗碗、扫地的时候,都感受到某种能量的连接。既然宇宙能由能量中创造出生命来,则我们和构成桌子、地板和碗的材料同属于能量,自然会有一种心心相印之处。更泛言之,生活中处处你都能感受到一股“流”的存在。与慈祥平和的人相处,正如沐春风。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怀有了爱,生活也会爱他的。因为宇宙万物相应,同声相吸。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浓缩成“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所以中国人写诗写词,他是以生活中的物象去比拟的。“昨夜西风凋碧树”,自然给了一种惆怅之感,类似的还有“萧萧黄叶闭疏窗”。中国人这样写,是有传统的,传统就在诗经和楚辞里。那里广泛运用所谓“比兴”的手法,先言自然之物,再言人事,由此可见自然与人事相通。
人生不能没有希望或者理想。然而希望或理想过高,往往是要活得更痛苦的。柏拉图的理想国可曾实现?梭罗和我都曾经呼吁人类社会回归自然,几曾实现?这个社会所以可爱,因为它是“堪忍”的。在对各种文明进行反思之后,我们可能想要回到某种质朴、自然的文明中。然而这种世界就是充满了各种限制,如肉体的限制,文化的限制,也正是这多种限制,造就了一个活生生的宇宙。凡人还是有七情六欲的好,如果真像佛家说的,大家都成了神佛,一片寂静,有什么生气呢?
因此人是要有点理想的,否则连理想都没了,那就是行尸走肉了,但也要有点幽默感,可以调和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德川家康有一句名言:向上看,但是不要忘记自己的限度。他的老对手——武田信玄曾经在第三次川中岛之战中略败于上杉谦信,战后他自嘲说:“我常说事情只要做到七八分好就可以了,果然应验了。” 过于纠结理想的人,无法开脱,因此无法迎向新的生命,新的机遇,甚至也不能好好活在当下。这就是西方哲学的普遍过错了。哲学本来是教人爱与智慧的学问,可是人只学会了批判这个社会,一颗总是批评的心,怎么能好好活在他当下的生活呢,又会忽略多少生活中的美呢?
你尽去看,这生活中有多少烦恼,也就有多少令人快活的事。即使在朝九晚五的点钟式生活里,你也能欣赏到喷薄的日出,璀璨的霓虹,偶尔还有江上的清风,虽然没有森林,城市总是有绿化的,贴近那些自然之物的时候,你也会感到心怀舒畅的。春夏之间偶尔小区的池塘里满了一些水,竟会发现其中藏着无数游动的蝌蚪。宇宙处处充满着生机!所以“天行健,君子宜乐观开朗。”
或者你也在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一种情调。跟知心人在咖啡屋坐上一个下午,好像什么也不干,就是放空自己。周末晚上欣赏经典电影,还可以配杯红酒,舒服卧在沙发里。对会享受生活的人来说,生活尽是够他享受的了。
何况对我们这所谓“彻悟”的人来说,既然已经明白人生就是一场梦,或者一场戏,那何不趁着戏还没散的时候,好好演呢?有人说生活就像在演戏,这是真的,但我们得好好演,否则这个社会不乱套了?亲人不像亲人,父母不像父母,朋友不像朋友,你说这世界还像样吗?
了解生活是演戏,还好好演;虽然好好演,也会自嘲,不会把功名看得太重,有时也演得不是那么严肃,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生活的艺术,一种平衡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艺术,古人称之为“中庸”。
最后有一首我很喜欢的词作结语,表达这种闲适的人生观: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