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译文:“自然之性是人之本性,因为,人必须顺应自然之道,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得以存在、发展。所以,人的本性不管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人类自然的本质属性。因此,人心虽然总是诈伪要显得让人不可认识的。但是只要以自然之道来确定人性之道就可以了。
〈感悟〉:
用现代科学理论而言,以宇宙自然规律为基础的生物生命体系统的运行规律,更是人类社会价值规律的基础,即使是看起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个别具体的人格和主观意识与需要动机影响的言行也不外如此。
人类社会或个人的言行可能通过深层次的生物学规律得到解释,正是基于此原理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自我意识的动机以及因此产生的行为归之于生理层次人体性激素的分泌比例失调从而导“力比多”的增加,从而影响“本我”“无意识”和“潜意识”的需求,产生“下意识”的行为,正所谓,“相由心生”。 尽管有夸大性激素的影响作用,但不可否认他对生理层次对心理层次或本我对自我意识的影响的认识给当时的心理学界有深远的进步推动作用。
其实在古代中国的中医学名著 《黄帝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这不是说人只要每产生一种情绪或表现一种情感都会伤害我们的“五脏六腑”,甚至导致人体功能严重受损。而是说过度的心理情绪会带来负面的生理机能的正常运行即健康状态。比如,怒伤肝:过度的愤怒则容产生体内分泌的失调引起植物神经的混乱,而出现过量的某些激素不能及时平衡导致伤害身体器官,故这类分泌物相对于阴阳失衡的人体而言就是“毒素”,长久以往不仅会使人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生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是以使人体内环境产生恶性循环,反过来有生理疾病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我们常把爱发怒、脾气暴燥的行为称之可能为“肝火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特征正是影响人格的重要因素,而它还会进一步导致个人的社会点,因为一个人的情绪波动会感染到与人相处的和谐,所以,社会交际的和谐状态体现了自我社会层次上的“超我”的健康状态,这就是医学界近年来出现的另一个定义“社会健康”,以此来以传统意义的“本我”的“生理健康”相区别,当然,区别分类是为了细分,而作为“人”相对完整的“健康”状态是心理自我与客我(包括本我、超我等客我)的合一。否则,即使暂时上到理健康而社会健康状态不好,久而久之也会产生主体与客体交互环境大系统的不谐调,或局部与整体系统的失衡,前者被称之为主客体阴阳不和后者可以称之为内部阴阳不和,当落差过大超过边际效应的阀值时,主体系统就会引起主体整体负效应产生边际效应,如果这时还不加以“高而抑之,低而举之”“反者道之动,弱(动)者道之用”的适当平稳调控使重新趋向平衡大道的“回归”,就会因为“脱节严重”而“硬着落”甚至发生系统崩溃毁灭。
美国成功学家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巧”这一章有两个章节的题目分别写道:“如果你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丶“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两句话时,马上就想到国学的名言:“克已复礼”,前句“如果你要采蜜,不可弄翻蜂巢”正是在强调向人索取时要适当克制自我(己)过度的欲望。后句“想钓到鱼,就要问问鱼想吃什么”则是强调不要过于以自我欲望为中心,而应了解别人的合理需要,这是合于礼的辞让之心!
当然,卡耐基可能是想说你要得到别人的好处,就要了解别人的需要,投其所好,这是与人相处和谐双赢的法则。但我想“克已”只是克制过度澎涨的欲望,而不是禁欲甚至无视合理的“真我”需求;重视他人需求满足的辞让之心的“复礼”,而非为了满足他人不符社会道德需求的过分欲望或索取而继续投其所好,无事献殷,这就是所谓失节吧? 失节者,礼之过也。由此,可见,凡事都有个“度”,达到边际而还不适可而止,就“阳极必阴,物极必反”过了头好事变坏事了! 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怎就是说“礼”这个东西是因为人“失道、德、仁、义”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诚信的不足才被提倡,若“道、德、仁、义不失”,何须有“礼”? “礼”是外在,是虚华。 当发展到最后,“礼”也失去了时,接下来就是“兵”了,当人与人之间虚伪的面具撕掉了,祸乱就开始了。故古有“先礼后兵”之说,这是‘智慧出,有大伪’的必然。在一个人人带着面具的社会中生存,自己刚性必要需求不敢诉求,太过在乎他人对自找评价,而别人过度的不合理欲望又不敢抵制,生活怎么能不压抑?现实中许多表面道貌岸然的人,背地里却在做着不知廉耻的行为,厚黑盛行,潜规则各个行业机构潜伏,真正有才华人才被冷藏。
个体生理的生物学生命结构的差异影响心理的情绪波动、人格以及需要动机和行为趋势习惯,故每个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都会有一个相对与之顺合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所以,找到与之相符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发展则相生,否则,为相克。明白这个道理就会明白为何我们常听到一个从事在许多人看来是今人羡慕妒忌恨的成功职业,但他却自己独之闷闷不乐,最后选择了让人感觉社会价值不大另一种职业或工作,可见,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合适主体的才是更好的,而且,因时空变化而变化,并非固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