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样做微信运营的人都知道微信公众号的打开阅读率在降低,随之而来的就是粉丝的获取成本增加,粘性降低。
行业的大佬们都分析说,微信公众号的红利期过去了。
也就是说,钱些年人们刚开始用微信,有了微信怎么能不关注几个公众号呢?所以人们会去寻找一些优质的公众号。
而如今情况反过来了,公众号必须去找用户,而且,不同于前期公众号对于用户的接纳,现阶段,用户面对五花八门的公众号,有一种拒绝偏多的情绪。
这种现象在广告界找到了共鸣。
广告策划的方向,变得更加的简单、粗暴,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用他们的话说,每天,有成千上万个广告试图冲击用户,然而用户的注意力太有限了。
用户都是普通人,我们在注意什么?仅仅是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但如今,与我们相关的东西都淹没在汹涌的信息流中,我们需要筛选、排除。
每天下班我都说自己累成狗,可回想一下我也并没有做什么能掰起指头算的事情,光是应付那些鸡肋的信息了——我需要看看吗?这三篇文章,我该点开哪一篇?看完是收藏还是忘掉?
就在我们忙着忘掉太多太多没用的东西时,身边的人也渐渐隐去,我们也同样从身边的人的印象里隐去。
每个人都变得不太重要。
邻居的陌生、父母的距离、兄弟姐妹的生疏,就是这么慢慢地在发生着。
恋爱也变得不是那么重要,反正我能搞定或者我能找到人替我搞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经历过一些的人也会渐渐觉得,一段relationship的牢固度远远比不上一个一秒钟就可以生成的订单。
精神方面呢,就像微博上的段子里说的“我喜欢的人都在二次元”、或者鸡汤文宣称的“我那么努力只是为了不用嫁出去”,总之我们的精神生活永远是富足的,尽管层次不同,高雅有高雅者的清平调,大众有大众们的切克闹。
有一个调查结果说,相比于几年前(具体是几年我忘记了),觉得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的美国人增加的3倍。
没有朋友是怎么活下来的?
我们活在社交软件里。我们用社交软件伪装自己,我们也只爱那个我们伪装出来的自己。
仅仅在雕琢自己朋友圈的“人设”上,就花掉了好多注意力——晒电影票会不会暴露品味?发这两句话会不会被八出是摘抄?这家吃食上个月晒过了,这次晒晒他们家的灯吧,可别露出logo啊……至于别人的晒娃炫富撒狗粮,其实不太能影响到自己,或者早就懒得看屏蔽掉了。
有人甚至沉迷于这个角色扮演的游戏,都忘了真实的自己。当想起来时,也少有人惊叹自己竟然会被自己遗忘,只觉得冷清和孤独——热闹在一处,真实的我们被隔离在另一处,在屏幕之外。
双11的狂欢就席卷全球却又悄无声息地发生了,我们都用我们认为正确、愉快的方式参与进去。
那一晚我莫名的兴奋,平时11点前肯定困成沙皮狗的我也睡不着,放不下手机,放不下红包和购物津贴,隔一会儿就要看看购物车,生怕我要买的东西被下架或怎样了。
而在家人眼里,我不过是默默地在床上玩了半夜的手机,两只手露在被子外,冻得冰冷。
我们快乐地享受这样一种生活:不欢迎陌生人,只关注与我们自己有关的事情,懒得看多他人一眼,也不介意从他人眼中看不到自己。
只是当白莹莹的电脑屏幕的光,在森森静静的夜里,非常有限的照亮我的脸和脖子那一小块的时候,我脑补出的画面是那么孤独,但我自己毫无察觉。
我一直在写写停停的小说里,虚构了一个人与人之间完全不需要沟通的社会,他们技术高度发达,任何个人的需求,都已经通过技术手段得到满足。人们在自己的小窝里,就能过得很好,除了工作——其实也就是维持这些满足。
这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虽然是科幻,但我总感觉这种社会离我们不会太远了。
但那是一个没有情感的社会,那里的人类缺少情感认知的基因(当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获得了,所以出了大事),而我们是情感动物,当我们走到那一步,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