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双眼睛,包含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
以至于当我第一次看见它时,内心有一种复杂的情绪,说不清也道不明。
似乎人类的苦难从她博大的内心流水般曾经走过,似乎是一个历经沧桑的母亲,面对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时,满含慈爱,又满心忧虑的神情。
阿列克谢耶维奇,北京时间,2015年10月8日,她被瑞典学院,授予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时,关于她的消息,我才第一次听说。
我反复地看那张上半身照片。
那张照片,以它深沉的背景,朴素的衣着,瞬间定格在我的心里,再也无法忘记。
我被毫无征兆地震撼到了。
作为一个爱好着文学的人,对前苏联,对俄罗斯文学,自有一种深厚感情。
它广袤的土地,森林,原野,伟大的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以及民歌,都让我想起,童年,战争,生活,爱情,时光飞逝,它们依然如春草般鲜活。那些美好的如天籁般的悠扬女声、浑厚男音,那些优美又生动的不朽作品,它曾经,浇灌过我青春的焦渴的心灵。
解体前的苏联,列宁,斯大林,恩格斯,马克思,社会主义,这些犹如画卷般的字眼,一下子被重新展开,惊心动魄。
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她独特的方式,复活了我的记忆。
她的非虚构作品,像一道强光照亮了文学的天空。
她的获奖理由:是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
她目光横扫世界,述写大事件,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等。
作品《锌皮娃娃兵》,《二手时间》,《我还是想你 妈妈》,《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战争的非女性面孔》等等。
它记录的都是这些事件发生时,以及漫长岁月里,小人物带血的历史。
还有,记者的敏锐,目光中透视着人类的悲欢,采访时间漫长,空间跨度很大,为此,她遭受诘问,也被诉法庭;她目睹苦难,满含同情,用访谈的方式记录历史。
来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血统,使她容颜非凡,年轻时美目流盼,老年时深邃辽远。她对苦难的认识,倾听,分析,以及对当事人的同情,以及思索,历练了她,也成就了她。
年轻人的眼神,是清亮、热烈的,那里,有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幼婴儿的眼睛,是单纯的,充满对世界的好奇。
而她,我尊敬的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她的胆识,眼光,经历,书写,让我折服。
她的眼神,如一束探照世界的追光灯,所到之处,真实历史,袒露无遗。
她在行走中写作,整个过程,漫长而充满艰辛。
她是一个忘我的人,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一个美好、坚强的女人。
见过不少好看的眼睛。水汪汪的,深情的,妩媚的,细长的。
他们各领风骚。如秋水长天,风韵独具。
但从没有一双眼睛,这样直击人心,让我从她深深的湖泊中,看到不易,苦难,决心,耐力。
必须承认,我只向美好低头。
那个骨骼里,钙质满满的女人,那个心存理想,走过荆棘的女人。她有时像一个沉默的倾听者,着眼于当事人的诉说;有时又像一个画家,用人性的色彩表白。
她在倾诉中忘了自己,她在不邂的追求中直面人生。
矢志不渝。
多健壮的身体,才经得住长年累月的一再消耗。
无法想象。
我只想,通过我的文字,把我对她追求真实的勇气,百折不回的信念,向你传递。
每一个来到世间的人,都有各自的使命,倾其一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不白活。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按中国人的说法,已七十岁了,可她豪情不减,笔耕不辍,令人敬佩。
追梦路上,一直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