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可以说在我们家教领域是家喻户晓的一本书,是非常经典的家教书籍,也被称为是亲子教育的圣经。
讲通的,那我们就沟通,事实上是没有任何界限的,不管我呢,是崇尚怎样的教育理念,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在怎样一个教育系统里面成长,事实上通过沟通来实现。
《如何说》的确是跟很多很多人所追捧的,帮助了很多很多家庭。被波士顿的环球邮报誉为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圣经,两位作者被收录于美国名人录。目前已经被誉为30多种的语言,位居美国亲子教育书籍排行榜的榜首,长达20多年之久。
两位作者的第一本书,获得克里托福奖,用于表彰他们在人文精神领域的一个最高的成就奖。因为输所有的方法,都是贴合人性的人性化的沟通方式。
知道孩子问题是正常的,不再焦虑,积极引导孩子。(跟我感触相似)
只要尊重孩子的方式方法,就是可以接受的。
书中的沟通方法是人性化的。被孩子接受的。四十多年家教图书的常青树。
获得了很多奖项,二战以后第一次提出感受和行为之间有联系。
课程分为几个部分,今天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以上话题。通过前三个章节进行阐述。
两个部分:先是感受,再接纳。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接纳,
先面的感受再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要把感受跟行为分开,要去解决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的话,我们需要去见面对他的感受,然后再去解决问题。那第二点,那就是我们怎样在接纳的基础上还要去引导,而不仅仅是光去接纳。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接纳了,也不是,但是不是说去控制它,也不是去威胁责备他,而是我们通过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与我们合作。
一、先面对感受再解决问题
互动:
说场景,谈自己的感受,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出来。
每个人的情绪是不同的,也许在成人看来不紧要的事情,孩子却感觉非常重要。
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没有对错。对于孩子的感受,家长要积极引导这种感受的行为。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感受及被接纳的需求。
否定感受,会让人不被理解、孤独和困惑。
孩子说谎的行为,容易被忽略他的感受,安全的环境和态度非常重要。家长包容,积极的看待孩子的错误就会让孩子接受。
如果把感受处理好,问题会得到相应解决。
脑科学中大脑塑造与育儿方式的联系的研究。
1.三十而立,30岁以后或者左右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以前的好多想法好幼稚啊,那现在更成熟了。如果十年前的一件事情的话,换成今天肯定不会那么去做了。这个是有科学依据的,为什么呢?因为负责深入的判断力、思考力还有情绪调整能力的这个前额叶,是在人25岁以后才开始陆续的发育成熟的,也就是它是我们大脑里边最后一块发育的这么一个地方。
2.清扫一楼。一楼的杏仁核和当遇到像愤怒和恐惧这样一个情绪的时候,会迅速的被激活,反应很快的,被激活以后,会立刻去阻断楼下与楼上大脑之间神经通路的这样一个连接,也就是说一楼和二楼之间是隔断的了。没有办法,二楼没有办法进行判断思考和做情绪调整了,包括计划。
孩子清扫的方法是哭闹,而成人帮助孩子清扫就是接纳情绪。
孩子情绪暴躁时,平和的给她提建议,会变成垃圾到一楼里。
3.塑造大脑
脑科学发展报告证实人的大脑可以被塑造。越小越容易塑造。大脑是用进废退的。
先认可感受再解决问题。
外部调节器是指共情和同理心。
戈尔曼博士说:孩子的情感受到不协调的回应,他们就会回避表达,也不会再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不会恰当地把情绪用于人际关系。情商有两大核心,一个是可以去调整自己,一个是可以感受别人的情绪。书和课程中,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来面对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说我们怎么面对孩子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后要实现的是孩子可以自己去调整好自己。丹尼尔戈尔曼也提到,不恰当的回应这需要时间,还有方法。
下面开始介绍方法。
小海龟死了,难过的情境。孩子面对挫折时,家长如何去回应。
感受得到这两个不同的回应方式当中,两个爸爸其实都是想安慰好孩子的,但是第一个你觉得很戏剧化:别难过了,宝贝儿,一直到:你真是无理取闹。这个发展过程其实在我们看来是真的,是很真实的。
第一个爸爸和第二个爸爸,他们虽然都在安慰孩子,但是他们所关注的点不同。第一个爸爸关注的是结果,是孩子还哭不哭。第二个爸爸,他的关注点是他想感同身受孩子,他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关注的是孩子,关注的是他自己,可以更好的去理解孩子。所以它整个的过程都在不停的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说要蹲下来看着眼睛,然后要很平和的去安慰孩子,第一个爸爸很好的,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点,蹲下来。孩子,宝贝儿,我们都能够蹲下来,平和坚定的跟孩子说话,也要看我们的感受,到底和孩子是不是在一起的,能够感同身受他的感受,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孩子有时需要深表同情的沉默。让孩子 帮助孩子清扫一楼,也需要时间的。
通过改变情绪来赢得合作比通过改变思想来赢得合作要更加的容易。所以当我们不能去改变一个孩子的行为和他的观点的时候,先试着做连接,来改变她的情绪吧。
改变孩子情绪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当孩子出现我们认为的任何行为,先不要想着针对我们,不要想着解决,而是情绪联结。
谈其中的两个方法:
1.提示信息
互动:不要去想苹果,但想一次拍一下腿。越是让孩子不要去想去做的事情越去做。因为需要很强的转移注意力的意识或方式。
小孩子很容易被转移,把耳朵关闭。去做别的事情。
知道容易做到难,因为人们很难去改变原始的思维方式。
告诉孩子怎么做。但孩子有时候做不到,就要帮助孩子一步步达到。
2.写便条
孩子收到这样的便条,很容易接受并去做到。
纸条可以写,也可以画。
不要拿方法太当方法。方法不是操控孩子的手段,而是传递爱的方式。爱是不需要理由但是需要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