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和吴广与一般农民的区别就是视野差别,他们不再是盯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视野了,他们有了夺天下的志向,也就有了整个国家的视野,做的事情也就永载史册。那么我们现代人也一样,视野决定我们做事的格局。
一、日常的视野过于狭窄
日常工作生活,我时不时会遇到锱铢必较的人。这些人容不得自己吃一点点亏,而且常年陷入芝麻小事计较中,视野也就是眼皮下的事情。
而自己也是在体制内工作十年的老人了,我虽然自认为还具备随时离开体制的能力,但是潜意识中没有想过自己有离开体制系统的一天,没想过主动走出去到外面看看。
我日常的工作也是按部就班,以完成工作作为第一标准,没有站在提升自己、锻炼自己能力的视角考虑问题。在工作十年间,自己能力没有多大提高,除了业务相关的工作能力在第一年、第二年有高速的增长之外,其他时间都是处于原地踏步了。自己的视野锁定在系统的一亩三分地,也只会孜孜不倦地去锻炼那一小块业务能力,自满于“胜任现有工作”的局面,不理会自己身处商机无数的特区深圳,不去理会身边一个个财富人物,不去理会自己的家庭日益提高的生活开销。
二、隧道视野:一条路走到黑
病急乱投医,就是大脑自带导航的功能示例。信息匮乏和思考不全面、不良情绪是隧道视野的三大原因。以病急乱投医为例,不良情绪占了决定因素,导致人们陷入隧道视野的思维模式,左右人们的判断,最终做出错误决策。所以,拿破仑说,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
当人们能控制好情绪,保持理智,就能有效避开隧道视野的思维模式,做出正确的决策。
和隧道视野相类似的有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坐井观天的故事里,青蛙无法离开深井,潜意识中未曾想过能离开这口井。在井里度过一生的悲观,青蛙只能通过狭小的井口,与外界接触,无法感知外面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误以为就是井就是世界中心,井口大小的那片天空就是全世界,忽略了站在井外看井的视野:井只是世界的一角。
刻舟求剑的故事中,丢失宝剑的人心急如焚、失去理智,把宝剑在船身最后出现的位置视为救命稻草,情不自禁地陷入了隧道视野的思维模式。丢剑之人,身在船上就直觉判断出:最后宝剑所处的船身位置等同于宝剑位置,忽略了船是在不断行进中的整个外部环境。
和我们生活更加接近的是被体制化的话题。体制内的老人常常抱怨自己因为体制本身,丧失了离开体制的能力,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被体制化”。其实,体制内的人们选择了无风险的体制生活,无视社会的高速发展,自己画地为牢地将视野锁定体制内的条条框框,无视一天八小时外的可能性,这又与刻舟求剑、坐井观天有什么不同呢?
不会离开、不会改变、不愿离开、不愿改变这些潜在的想法,都会引发自己懒惰,对改变、离开产生恐慌情绪,不会改变自己的视野,只会一条路走到黑!
三、对生活充满希望,多想想生活变得更好的可能性
今天分享的书目是《反直觉思考:斯坦福大学思维自修课》,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我们大脑有自带的导航思维模式,会让我们急中生智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也会让我们陷入直觉思维的依赖。
我们陷入直觉思维的依赖,就会产生隧道视野,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俗语讲,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那么上帝为你打开一扇门时,给你一种生活希望时,你是不是就把它当成唯一的生活可能呢?你会不会只盯着那扇门,而忽略了其他打开的窗户?
毕业时,失业的恐慌极大激发生存的斗志。我打了一场漂亮的生存保卫战,获得了体制内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也让我视野变得短视、功利,不再有更多的可能性的幻想,让我从开始就可以看到退休的全过程,可以清楚算出到退休可以领多少钱。
其实,这样很不对劲啊。上帝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为我打开了几扇窗,我为什么就一定要钻到门缝里出不来呀?!这种局限的视野是怎么产生的呢?
作者提出,信息匮乏、思考不全面、不良情绪是引发隧道视野的三大原因。对于高学历、高智商的你而言,不良情绪才是你视野短浅的根本原因。你不敢改变,认为改变就会不安全。不良情绪一键启动大脑的自导航功能,自动锁定视野进入隧道,情绪就又恢复了平静。
我认为,破除这种隧道视野,首先要克服不良情绪。以我现有的工作为例,我要在现有工作注入新的意义:全面的事务处置能力。我在日常工作就有重点的锻炼:在冲突人际交往中的谈判能力、组织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短时间调动所有可能力量完成任务的应变能力。这些新的工作意义,为生活注入其他可能性,不会为离开、改变现有的工作,而感到不安、恐慌。
我要走出第一步,克服不良情绪对大脑的掌控,打开视野去主动探寻不一样的精彩!我相信我能做到,你是否和我一起开始改变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