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语法
xmake的描述语法基于lua实现,因此描述语法继承了lua的灵活性和简洁性,并且通过28原则,将描述作用域(简单描述)、脚本作用域(复杂描述)进行分离,使得工程更加的简洁直观,可读性非常好。
因为80%的工程,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脚本控制逻辑,只需要简单的几行配置描述,就可满足构建需求,基于这个假设,xmake分离作用域,使得80%的xmake.lua
文件,只需要这样描述: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而仅有的20%的工程,才需要这样描述:
target("demo")
set_kind("shared")
set_objectdir("$(buildir)/.objs")
set_targetdir("libs/armeabi")
add_files("jni/*.c")
on_package(function (target)
os.run("ant debug")
end)
on_install(function (target)
os.run("adb install -r ./bin/Demo-debug.apk")
end)
on_run(function (target)
os.run("adb shell am start -n com.demo/com.demo.DemoTest")
os.run("adb logcat")
end)
上面的function () end
部分属于自定义脚本域,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设置的,只有在需要复杂的工程描述、高度定制化需求的情况下,才需要自定义他们,在这个作用域可以使用各种xmake提供的扩展模块,关于这个的更多介绍,见:xmake 描述语法和作用域详解。
而上面的代码,也是一个自定义混合构建jni和java代码的android工程,可以直接通过xmake run
命令,实现一键自动构建、安装、运行apk程序。
下面介绍一些比较常用的xmake描述实例:
构建一个可执行程序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这是一个最简单经典的实例,一般情况下,这种情况,你不需要自己写任何xmake.lua
文件,在当前代码目录下,直接执行xmake
命令,就可以完成构建,并且会自动帮你生成一个xmake.lua
。
关于自动生成的详细信息,见:xmake智能代码扫描编译模式,无需手写任何make文件。
构建一个可配置切换的库程序
target("demo")
set_kind("$(kind)")
add_files("src/*.c")
可通过配置,切换是否编译动态库还是静态库:
$ xmake f --kind=static; xmake
$ xmake f --kind=shared; xmake
增加debug和release编译模式支持
也许默认的几行描述配置,已经不能满足你的需求,你需要可以通过切换编译模式,构建debug和release版本的程序,那么只需要:
if is_mode("debug") then
set_symbols("debug")
set_optimize("none")
end
if is_mode("release") then
set_symbols("hidden")
set_optimize("fastest")
set_strip("all")
end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你只需要通过配置来切换构建模式:
$ xmake f -m debug; xmake
$ xmake f -m release; xmake
[-m|--mode]
属于内置选项,不需要自己定义option
,就可使用,并且模式的值是用户自己定义和维护的,你可以在is_mode("xxx")
判断各种模式状态。
通过自定义脚本签名ios程序
ios的可执行程序,在设备上运行,需要在构建完成后进行签名,这个时候就可以使用自定义脚本来实现: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m")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os.run("ldid -S %s", target:targetfile())
end
这里只是用ldid程序做了个假签名,只能在越狱设备上用哦,仅仅作为例子参考哈。
内置变量和外置变量
xmake提供了$(varname)
的语法,来支持内置变量的获取,例如:
add_cxflags("-I$(buildir)")
它将会在在实际编译的时候,将内置的buildir
变量转换为实际的构建输出目录:-I./build
一般内置变量可用于在传参时快速获取和拼接变量字符串,例如:
target("test")
add_files("$(projectdir)/src/*.c")
add_includedirs("$(buildir)/inc")
也可以在自定义脚本的模块接口中使用,例如:
target("test")
on_run(function (target)
os.cp("$(scriptdir)/xxx.h", "$(buildir)/inc")
end)
当然这种变量模式,也是可以扩展的,默认通过xmake f --var=val
命令,配置的参数都是可以直接获取,例如:
target("test")
add_defines("-DTEST=$(var)")
既然支持直接从配置选项中获取,那么当然也就能很方便的扩展自定义的选项,来获取自定义的变量了,具体如何自定义选项见:option
修改目标文件名
我们可以通过内建变量,将生成的目标文件按不同架构和平台进行分离,例如: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set_basename("demo_$(arch)")
set_targetdir("$(buildir)/$(plat)")
之前的默认设置,目标文件会生成为build\demo
,而通过上述代码的设置,目标文件在不同配置构建下,路径和文件名也不尽相同,执行:
$ xmake f -p iphoneos -a arm64; xmake
则目标文件为:build/iphoneos/demo_arm64
。
添加子目录工程模块
如果你有多个target子模块,那么可以在一个xmake.lua
中进行定义,例如: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demo.c")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test.c")
但是,如果子模块非常多,那么放置在一个xmake文件,就显得有些臃肿了,可以放置到独立模块的子目录去: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demo.c")
add_subdirs("src/test")
通过上述代码,关联一个子工程目录,在里面加上test
的工程目标就行了。
安装头文件
target("tbox")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c")
add_headers("../(tbox/**.h)|**/impl/**.h")
set_headerdir("$(buildir)/inc")
安装好的头文件位置和目录结构为:build/inc/tbox/*.h
。
其中../(tbox/**.h)
带括号的部分,为实际要安装的根路径,|**/impl/**.h
部分用于排除不需要安装的文件。
其通配符匹配规则、排除规则可参考add_files。
多目标依赖构建
多个target工程目标,默认构建顺序是未定义的,一般按顺序的方式进行,如果你需要调整构建顺序,可以通过添加依赖顺序来实现:
target("test1")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test2")
set_kind("static")
set_files("*.c")
target("demo")
add_deps("test1", "test2")
add_links("test1", "test2")
上面的例子,在编译目标demo的时候,需要先编译test1, test2目标,因为demo会去用到它们。
合并静态库
xmake的add_files接口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不仅可以支持多种语言文件的混合添加构建,还可以直接添加静态库,进行自动合并库到当前的工程目标中去。
我们可以这么写:
target("demo")
set_kind("static")
add_files("src/*.c", "libxxx.a", "lib*.a", "xxx.lib")
直接在编译静态库的时候,合并多个已有的静态库,注意不是链接哦,这跟add_links是有区别的。
并且你也可以直接追加对象文件:
target("demo")
set_kind("binary")
add_files("src/*.c", "objs/*.o")
添加自定义配置选项
我们可以自己定义一个配置选项,例如用于启用test:
option("test")
set_default(false)
set_showmenu(true)
add_defines("-DTEST")
然后关联到指定的target中去:
target("demo")
add_options("test")
这样,一个选项就算定义好了,如果这个选项被启用,那么编译这个target的时候,就会自动加上-DTEST
的宏定义。
上面的设置,默认是禁用test
选项的,接下来我们通过配置去启用这个选项:
$ xmake f --test=y
$ xmake
xmake的选项支持是非常强大的,除了上述基础用法外,还可以配置各种检测条件,实现自动检测,具体详情可参考:option和依赖包的添加和自动检测机制。
添加第三方依赖包
在target作用域中,添加集成第三方包依赖,例如:
target("test")
set_kind("binary")
add_packages("zlib", "polarssl", "pcre", "mysql")
这样,在编译test目标时,如果这个包存在的,将会自动追加包里面的宏定义、头文件搜索路径、链接库目录,也会自动链接包中所有库。
用户不再需要自己单独调用add_links
,add_includedirs
, add_ldflags
等接口,来配置依赖库链接了。
对于如何设置包搜索目录,可参考add_packagedirs接口,依赖包详情请参考:依赖包的添加和自动检测机制。
生成配置头文件
如果你想在xmake配置项目成功后,或者自动检测某个选项通过后,把检测的结果写入配置头文件,那么需要调用这个接口来启用自动生成config.h
文件。
使用方式例如:
target("test")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set_config_h_prefix("TB_CONFIG")
当这个target中通过下面的这些接口,对这个target添加了相关的选项依赖、包依赖、接口依赖后,如果某依赖被启用,那么对应的一些宏定义配置,会自动写入被设置的config.h
文件中去。
这些接口,其实底层都用到了option选项中的一些检测设置,例如:
option("wchar")
-- 添加对wchar_t类型的检测
add_ctypes("wchar_t")
-- 如果检测通过,自动生成TB_CONFIG_TYPE_HAVE_WCHAR的宏开关到config.h
add_defines_h_if_ok("$(prefix)_TYPE_HAVE_WCHAR")
target("test")
-- 启用头文件自动生成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set_config_h_prefix("TB_CONFIG")
-- 添加对wchar选项的依赖关联,只有加上这个关联,wchar选项的检测结果才会写入指定的config.h中去
add_options("wchar")
检测库头文件和接口
我们可以在刚刚生成的config.h
中增加一些库接口检测,例如:
target("demo")
-- 设置和启用config.h
set_config_h("$(buildir)/config.h")
set_config_h_prefix("TEST")
-- 仅通过参数一设置模块名前缀
add_cfunc("libc", nil, nil, {"sys/select.h"}, "select")
-- 通过参数三,设置同时检测链接库:libpthread.a
add_cfunc("pthread", nil, "pthread", "pthread.h", "pthread_create")
-- 通过参数二设置接口别名
add_cfunc(nil, "PTHREAD", nil, "pthread.h", "pthread_create")
生成的config.h
结果如下:
#ifndef TEST_H
#define TEST_H
// 宏命名规则:$(prefix)前缀 _ 模块名(如果非nil)_ HAVE _ 接口名或者别名 (大写)
#define TEST_LIBC_HAVE_SELECT 1
#define TEST_PTHREAD_HAVE_PTHREAD_CREATE 1
#define TEST_HAVE_PTHREAD 1
#endif
这样我们在代码里面就可以根据接口的支持力度来控制代码编译了。
自定义插件任务
task域用于描述一个自定义的任务实现,与target和option同级。
例如,这里定义一个最简单的任务:
task("hello")
-- 设置运行脚本
on_run(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这个任务只需要打印hello xmake!
,那如何来运行呢?
由于这里没有使用set_menu设置菜单,因此这个任务只能在xmake.lua
的自定义脚本或者其他任务内部调用,例如:
target("test")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 导入task模块
import("core.project.task")
-- 运行hello任务
task.run("hello")
end)
此处在构建完test目标后运行hello任务,当然我们还可以传递参数哦: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arg1, arg2, arg3)
print("hello xmake!", arg1, arg2, arg3)
end)
target("test")
after_build(function (target)
import("core.project.task")
task.run("hello", {}, "arg1", "arg2", "arg3")
end)
上述task.run
的{}
这个是用于传递插件菜单中的参数,这里没有通过set_menu设置菜单,此处传空。
xmake的插件支持也是功能很强大的,并且提供了很多内置的使用插件,具体请参考:xmake插件手册和task手册
或者可以参考xmake自带的一些插件demo。
另外一种语法风格
xmake除了支持最常使用的set-add
描述风格外,还支持另外一种语法风格:key-val
,例如:
target
{
name = "test",
defines = "DEBUG",
files = {"src/*.c", "test/*.cpp"}
}
这个等价于:
target("test")
set_kind("static")
add_defines("DEBUG")
add_files("src/*.c", "test/*.cpp")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风格描述,但是这边的建议是:
* 针对简单的工程,不需要太过复杂的条件编译,可以使用key-val方式,更加精简,可读性好
* 针对复杂工程,需要更高的可控性,和灵活性的话,建议使用set-add方式
* 尽量不要两种风格混着写,虽然是支持的,但是这样对整个工程描述会感觉很乱,因此尽量统一风格作为自己的描述规范
另外,不仅对target,像option, task, template都是支持两种方式设置的,例如:
-- set-add风格
option("demo")
set_default(true)
set_showmenu(true)
set_category("option")
set_description("Enable or disable the demo module", " =y|n")
-- key-val风格
option
{
name = "demo",
default = true,
showmenu = true,
category = "option",
desciption = {"Enable or disable the demo module", " =y|n"}
}
自定义的任务或者插件可以这么写:
-- set-add风格
task("hello")
on_run(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set_menu {
usage = "xmake hello [options]",
description = "Hello xmake!",
options = {}
}
-- key-val风格
task
{
name = "hello",
run = (function ()
print("hello xmake!")
end),
menu = {
usage = "xmake hello [options]",
description = "Hello xmake!",
options = {}
}
}
结语
更多描述说明,可直接阅读xmake的官方手册,上面提供了完整的api文档和使用描述。
个人主页:TBOOX开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