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错了……”出租车上,的姐“直率”地说,一股不爽涌上来,我不再说话,她还在那边絮絮叨叨,但我已经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了。
聊天中,出现“你听错了”,“你理解错了”,“你想错了”……这些盖棺定论的“断言”时,愉快估计是难有了。三句话里,说人“听错了”还算给面儿,风大折了耳朵,而“理解力”就有些涉及智商打分了,“想错了”的判语更加霸道,仿佛“连呼吸都是我的错”,还让不让人活了?!
这也引发我的两个好奇,(1)说话的人是凭借什么来居高临下给结论的,直觉?统计数据?专家权威……无论哪种,对自家之言那是自信满满,认定自己“绝对正确”,“不容置疑”。但通常另一方不接受,至少不会全盘接受。(2)吃瓜群众如何判断,哪方没说清楚,哪发理解能力差呢?不明就里的会认为先发制人者,贼喊捉贼,或者声高气盛者胜吧。
实际上,双方谈话本就是一个交流碰撞的过程。如果不是针锋相对的辩论和谈判,大部分交流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或达成共识,中途出现了一些小障碍,很正常,说不清楚和理解不对是司空见惯的并发症。至于说谁之错,很多时候并不像是非黑白那么清晰,也不重要。
主动说“对不起,是我没有说清楚的人”,背后是他的修为和境界,另一方得到的是体贴和照顾,也会说“是我没理解对”。生气只在同一个层次发生,认知却可以降维打穿。抱着万事万物都是镜子,也都是磨刀石的成长心态,自我反思,开阔视野,事儿上多练,就不会多纠结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