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决定未来,重大的决策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生轨道,小决定也时时刻刻在影响我们的生活。
在高考结束以后填报志愿的时候,会听到老师说:你们一定要慎重,有时候选择大于努力。当时还不太理解为什么选择会大于努力,我们都以为,在目前这个社会里,至少有时候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反而选择不一定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师哥师姐们,职场导师们会告诉我们说:你的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慎重,不要草率做决定,如果最开始的方向错了,后面想要纠正,就更难了。我们懵懵懂懂,在好几十个offer里面晒选,却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或者错的,也许有人会在几年后回首自己当初的决定,非常庆幸毕业时候的决策,有人会在辗转好几份或者好几十份工作以后,回来扼腕叹息,觉得当初的决策那么愚蠢,悔不当初。然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前辈的身份告诉一批一批的新生代们。
除了这些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我们的父母长辈,在买菜的时候也需要决定今天是吃鱼还是吃虾,是清汤还是红烧。生活里面,我们每一天都在跟决策打交道,却很少有人会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一个好的决策,能够让你受益几年或者几十年,一个仓促欠缺考虑的决策,也许会让你人生发生重大的转向。
尽管做出正确的决策非常重要,但是一生中我们很少有人受过相关的正规培训。细心者会发现,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这一技能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提升做决策的能力的。你所要了解的、可以提高你决策效率的知识都已经提炼成《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这本短小易读的书。
作者斯蒂芬·P·罗宾斯用这本《做出好决定:理性掌控工作与生活》中,用五个部分来指导我们如何理性的做决策,并做出高质量正确方向的决策。
第一部分:你的人生,由你决定。
怀尔德说:你应该知道,现在你是21或22岁,做了一些决定后,一下子你就70岁了。你是谁,你将成为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决定。作者提到:良好的决策能力更关注你做决定时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决策最重的结果。你无法控制结果,你只能控制促成那些结果的过程。
理性决策分为六个步骤:
1、识别和确定问题
2、确认决策标准
3、评估标准
4、制定备选方案
5、评估每一个备选方案
6、选择得分最高的方案
只要有可能就要运用理性的决策过程。当你面临重大的,会改变你命运的事件之时,为了理性决策,花费时间和心思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你是高效的决策者吗?
要知道你的个性特征影响决策程序,你也需要知道自己的主要个性倾向,个性特征有时候会对决策起阻碍作用,有时候却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克服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倾向和错误。
过度自信,大多数灾难性错误的根源。J.比灵斯说:造成麻烦的,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事情,而是我们所知道的事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否有过度自信的倾向,在考虑超出自己专业范围的事情时,提醒自己,不要过度自信,还是要依据理性的过程分析,并寻找到答案可能出错的原因。
作者提到:当你面对多个相似方案的时候,就会倾向于避免做决定,继续收集更多的信息。这个过程非常关键,我们需要客观的数据或者佐证来证明决策的正确性,而非主观臆断。耐心不会一直都有用,但不耐烦永远不会有用。
在锚定效应的影响下,我们注意最初的信息会影响我们后来的信息获取,警惕那些看起来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最初价格以及最好和最坏的情形。
在选择性知觉偏差这一章,作者提到:我们所有的认知都带有偏见,我们需要经常换位思考,考虑到一个局外人事如何看待这一情形,这对我们做决策时非常关键的。
……
作者一共列举了17个思维倾向与错误的规避技巧,并针对这17个思维倾向做了接地气的实例分析,让我们能够在这些看起来高端的名词里,发现自己平时就是这么思考的,很多时候的决策也是根据这些经验去得出结论的,并从中总结出在未来的决策中,进行规避这些思维倾向。
例如:如何避免做决策的时候被情绪干扰?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做重大决定的时候,如果压力太大,或者过于激动,就推迟决定时间。如果有长期目标,那么就专注于长期目标,这样会最大可能让你避免冲动。最后就是向信得过的局外人求助。
自利性偏差怎么规避?
所谓自利性偏差就是成功都是自己牛逼,失败都是别人的错。反过来别人成功,那都是运气好,别人失败都是他们能力不行。这个错误我觉得大部分人都会犯。克服的办法就是经常提醒自己事情做成功,哪些是真正因为自己的能力,而那些是因为运气好,或者正好符合历史的行程。
罗宾斯说,历史上充满了很多失败的决定,这些决定失败的根源就是消极无为。这点,不仅适用于国家和公司,同样也适用于个人。
在这本不太厚,却充满了言简意赅的哲理性小书里,看到了很多思维盲区,也看到了很多自己要为之改变的地方,很庆幸,我现在看到它,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去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未来的道路,少了更多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