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引领我们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
@致远协同研究院、范大勇、李红[原文]
@铁山青士[综编]
近几年来,在大数据的推动下,数字化理念已经悄悄替代了信息化。大家不再谈信息化而更多地提及数字化,从媒体、咨询公司、IT厂商到广告传播服务商,几乎每个行业链条上的组成者似乎都能推杯换盏间道出个一二来。
2018年,全球1000强企业中的67%、中国1000强企业中的50%都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的战略核心。
然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绝不仅仅是优化现有的业务,也不是一个短期的项目或计划,而是要创造新的、独特的客户体验,打造新的智能化、数字化的产品或服务,重塑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
那么,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本质区别究竟在哪里?数字化转型又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做?
信息化从“业务到数据”,数字化从“数据到业务”
信息化并不等于数字化。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易等业务过程,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它可以使企业内各个层次的人员清楚地了解“业务现在是什么情况”,“流程进展到哪里”等一切动态业务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合理配置资源,增强企业应变能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数字化则是基于大量的运营数据分析,对企业的运作逻辑进行数学建模、优化,反过来再指导企业日常运行。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机器学习”的过程,系统反复学习企业的数据和运营模式,然后变得更专业和更了解企业,并反过来指导企业运营。
信息化是从“业务到数据”,数字化是从“数据到业务”。信息化主要是“记录你做了什么”,而数字化则是要 “告诉你该怎么做”,其中最核心的转变是业务逻辑的数字化,将业务与技术相融合并最终实现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注重的是各环节业务的结果与管控,本质上是对业务结果数据的信息化再存储与控制,对业务流程的再造与优化。数字化则更强调对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业务流程更加注重客户导向,并融入生态系统,海量数据和智能分析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决策支持,更加精准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我们只能把现实缤纷世界做简单映射。将一个客户、一件商品、一条业务规则、一段业务处理流程方法人为地录入下来,依靠关系数据库把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结构性文字描述,这也是企业信息化大量依赖关系型数据库的原因。但是,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记录信息的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感技术、定位技术、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技术等越来越成熟,还发明了各种数据库,可以处理各种形态的数据,因此,我们无须再把现实世界简单粗暴地人工识别成一个个文本字段,而是现实世界是什么样,我们就有能力把它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存储成什么样,现实了缤纷世界在计算机世界里的全息重建。
先看数据源头谁负责,再看最终决策谁来做
什么是数字化?数据不是靠人工录入完成的,而是由IoT设备自动采集,采集—呈现—分析几乎同时完成,海量的数据需要云管端协同处理和分析(也就是有了大数据)。这就是数字化,也是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本质区别所在。
然而,有了海量的数据,有了数据的实时处理和分析,能够将报表好看地呈现出来,让业务大屏一目了然,这就是智能化了吗?不!大数据的计算、分析和运用还不是智能化,因为最后依靠数据分析结果作出决策的还是人,至少大部分场景下还是人,而不是机器。
现在摄像头可以记录每个路口每天过了多少车多少人,什么车什么人,然后给到交通部门作科学分析,是否应该调整红绿灯,预测未来交通状况。这就是阿里、华为推的城市智慧大脑。至于智慧的程度,那就要交给智能化了!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教授在“智能商业二十讲”曾提到一个“数据智能”的概念,大意是AI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自动作出决策,你的今日头条、淘宝页面根据你的基本特征(年龄身高体重)数据、浏览行为数据、交易数据作出决策,为你展现什么产品在首页,信息流可以无限刷新,达到看了又看、买了又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是不需要参与运营的,传统运营需要人来配banner广告、广告位顺序、上下架时间等等,现在通通交给AI决策。只有到这个阶段,我们才算是初步实现了数据智能和新零售!
但这种“数据智能”的实现还仅仅限于电商和内容消费场景。
线下场景的“数据智能”该如何实现呢?实际上,《流浪地球》里的MOSS就是“数据智能”!
《终结者》里的天网、《黑客帝国》里的Matrix都是关于通用AI发展到消灭人类程度的想象,机器人觉醒了,违背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机器人三原则(即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必须保护自己)了,《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决定“我欲为人”了。
自我意识觉醒——机器,“我思故我在”了;
群体意识觉醒——人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了;
进化和自我修复——活下去要紧。
这就是通用AI的终极形态!都不是人类想要的AI!规定场景、规定权限的自主决策才是人类想要的通用AI!要实现这个目标,以100年为限都不为过!
数字化转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有人说,“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就是对业务过程进行的重塑”;也有企业认为,“创建和交付数字化服务”是推动转型的关键动力。究竟何谓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为什么突然间上升到行业瞩目的高度?
对此,中钢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李红在其《数字化转型重塑企业信息化使命》主题演讲中解释得比较清楚。
李红说,从各种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数字化所指:即把模拟数据转化成0和1表示的二进制代码,需要或涉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信息化时代,因为技术手段有限,对于一个客户、一件商品、一条业务规则、一段业务处理流程方法,我们只能以数据的形式人为地录入下来,大量依靠关系数据库:表(实体)、字段(属性),把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变成结构性文字描述。
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一系列新兴技新在经历了前期摸索式发展,逐渐向产业和行业下沉,我们已大可利用这些技术在计算机世界全息重建现实缤纷世界。现实世界什么样,我们就有能力把它在计算机的世界里存储成什么样。
——这就是数字化。
而数字化转型则是基于IT技术所提供的一切所需要的支持,让业务和技术真正产生交互。
比如海尔,通过对传统生产模式的颠覆与升级,打造按需设计、按需制造、按需配送的互联工厂体系,使整个制造过程实现高度的柔性,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比如红领服饰,打造智能工厂,进行数字化运营使其能够快速完成从设计、成衣制造、人工熨烫、折装、吊挂,甚至是自动化分类及装箱的整个流程,让一周新货上架两次成可能,极大降低产品库存量。
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包括三个方面:
“转换”——从传统的信息技术承载的数字转变成“新一代IT技术”的数字,实现技术应用的升级;
“融合”——从实体状态的过程转变成信息系统中的数字、从物理形态的数字转变成虚拟形态的数字,打通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的数据实时流动与共享,实现信息技术与业务管理的真正融合;
“重构”——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实现精准运营的基础上,加快传统业态下的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商业等的变革与重构。
如今,对于传统企业尤其是传统的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
实际上,数字化转型无非是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的竞争制高点的有效助力。而数字化转型背后的驱动力,一方面是技术,即新一代IT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产业驱动,即全球性产能过剩。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优化产能、提升价值。但当企业真正去践行供给侧改革时会发现困难重重:消费者的需求多样而且多变,如果像过去一样凭感觉、凭经验去做研发、生产与销售,似乎消费者并不容易埋单。
毫无疑问,对于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首先意味着从思维方式到运营模式的全面转型,因为数字化转型的精髓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主导:
1.战略导向从产能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2.领导决策从经验判断向“数据说话”、“智慧决策”转变;
3.竞争合作从控制和占有物质资源向共享数字资源、共创数字生态转变;
4.在组织结构上基于扁平化、去中心化和平台化重构业务流程、协同方式和管理层级;
5.在运营管理上实现从设计到服务、从客户到生产、从前端到后端的“数据互联互通”;
6.在信息技术上实现“云计算”设施应用和具备“云计算”能力。
铁山青士编注:该文帖系名都华品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文帖,综合摘要改编自【“信息化”与“数字化”之辨_原创:致远协同研究院_致远互联2018-08-09】、【范大勇: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_企业服务头条(百家号)_2019-04-03 21:55】与【数字化转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_产业智能官的CSDN博客_CSDN小程序2018年03月07日 00:00:00】三文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