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去德国留学的表妹小C显然还有些不太适应。她的不适应主要来自夜深人静独处一室无可倾诉的孤独,即使她的功课超多任务超重学习压力超大,偶尔,还是会猝不及防被外界触痛到最敏感脆弱的神经。
比如刚搬进宿舍二十来天,她遇上这件事。
上完一天的课,小C回宿舍时已有些晚,她推开房门,看到公用厨房里一堆年青人正在开Party,气氛甚是热烈。原来是同宿舍的中国女舍友带回了一群中国小伙伴。小C提着一袋食品走向厨房,朝人群微笑说“好热闹啊”,算是打招呼吧。或许人声太鼎沸,当下并无人回应。她倒也没在意,径直来到操作台前,只见上面已被各类食材各种盘碟占据,似乎并无多少空间再容纳她的那堆食材了。估计今晚的火腿玉米鸡蛋炒饭和蚝油生菜不能在这个操作台上做了,她想着,便顺手找出水壶烧了开水泡茶。
她有些局促地站在这个热闹的异国他乡的厨房一隅,捧一杯热茶望着一群中国同胞在她面前忘乎所以谈笑风声,那刻,心头涌上的却并无暖意。
小C对门的匈牙利女舍友从房间走出来了,她陪小C聊了会天。其间有一个中国女孩纸来水槽边接水,顺道望了望小C,眼神是全无热情。
后来,小C就在自己的房间上网喝牛奶吃面包了。她说,厨房里浓郁的香味和大声的谈笑扑面而来,她只是在房间里弱弱地想着,对门的匈牙利舍友会如何看待她这个落单的中国孩纸呢?
事后,她问起曾在国内德语班一起学习过如今又在同一所大学不同专业留学的小伙伴,是不是中国人都特别爱抱团?小伙伴给她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那次她去上大课(约二百来人一起在教室听课的样子),她发现其间有三个中国同胞,一个女生和两个男生,她想,她应该过去打声招呼,当她靠近他们,还来不及说Hi,女生便突然起身,冷冷地匆匆地朝别处走了,紧跟着,两个男生也尾随离开,完全无视她愣怔在原地百思不得其解。
小C说,她的小伙伴其实是一心想提高语言水平的,本不打算成天泡在中国留学生堆里,因为那样的话,口语势必难以有长进。现在看来,小伙伴注定要独来独往了。
后来,两个小菇凉在国外得出结论:中国人太让人费解了。
小C妹妹在微信语音里吐槽着自己的奇葩遭遇,她说她本就下定决心要战胜一切困难学好语言继而学好专业知识的,自然也不会因为缺少朋友这样的事伤神,只是,在那样众人狂欢她独处的氛围里,她真不知道宿舍里的外国舍友会如何看待中国人和身为中国人的自己,显然,小C妹妹心底还是有了受伤感。
我不确定九零后的孩纸是不是大都喜欢率性而为,习惯凭个人喜恶处事。但我想,当我们身处异国,我们有一个相同的名字叫中国人,国人间可以不足够亲昵,不足够热络,但应该有最起码的礼貌与友善。即便那所德国的工业大学里有太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我们彼此间更应持有尊重,不可相互漠视。
我深知小C妹妹并非玻璃心。任何一个涉世不深的女孩纸设身处地在那样的境况,都难免生出怅惘。我当下亦不知该如何安慰,或许听她倾诉,已是一种分担。
小C是个努力向上的菇凉,在南方某座大都市出生长大,一直都是班上的学霸级人物,因为高考失利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985或211学校,最终在大二时坚持选择赴德留学这条路,她没有让父母操太多的心,顺利考过德福,以Diy途径而不是通过中介申请到目前就读的这座历史悠久的精英学校。
她常说越努力越幸运。而我在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只能默默祝福小C妹妹: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应该更坚强更勇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必苛责,亦无须计较,做自己最该做的事,尽力不负青春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