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人生漫漫长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培养物质需求的阶段,追求物质需求的路上,物质需求满足之后。简单地说,就是花钱,挣钱,不要钱。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小时候,在商场里看到了你喜欢的玩具,妈妈说太贵不给你买,你哭着要买,一番折腾才把玩具抱回家,你得到了快乐,同时钱这个概念也在你心里发了芽。慢慢的你明白了,原来我想要的东西是可以用钱买来的,你尝到了甜头。随着你的长大,你发现原来我想要的东西这么多,想去的地方这么远,于是开始拼命的挣钱,钱很轻,但却把你压弯了腰。熬过那段挣钱的苦日子,看着自己的孩子们也都成家立业,这时候你就会觉得,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也挺好。而现在的我们,正处在“挣钱”的路上。
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自嘲:做个俗人,贪财好色。在人们的眼中,钱等于俗。我们常听到现在的年轻人说:“钱会给你带来很多烦恼,把你的钱给我吧”。但这句话你一般不会在上了年纪的人嘴里听到,而在他们嘴里,你常常听到的是:“别把钱看的太重,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可为什么“钱”对于我们的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就改变了呢?
首先,你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什么年纪做什么事。20多岁,正是责任最大,能力最小的时候,你就只管努力,给自己积累挣钱的资本;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30年的拼搏,你把自己活成什么样子也就基本定型了;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这个年纪的你,钱财便是身外之物了。
很多人喜欢看心灵鸡汤,觉得这是冷酷世界给你的最后一点温暖。被人看不起丑小鸭最终会变成白天鹅,你觉得好温暖好安慰,于是你信了一直在等自己变成白天鹅。可我告诉你,你若一直等,最后只能变成被人看不起的丑大鸭,可如果你努力一把,说不定会变成被人看得起的丑大鸭。我觉得这种心灵毒鸡汤,更像是一面镜子,能把你照进现实。
其次,你一定要认清这个现实:你现在的状态是精神层面达不到,物质层面也满足不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状态吧。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会描绘成诱人的社会理想,表现了百姓对宽裕、殷实生活的追求。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纵观全局,贫富差距较大,所以我国实行精准扶贫政策,把贫困户捞上来,去追求一个大致的“全面”。我这样做一个假设:社会上有钱人占20%,贫困户占20%,而像我们这种能够解决正常温饱问题,但追求更高层面的东西却无能为力的人占了60%,这才是大多数。
闲暇之余,你刷着抖音,见证着别人的美好生活。你目睹着别人事业成功,喜提豪车,时间停留在这一刻,你觉得有钱真好,别人的风光也激起了你挣钱的斗志。小手一滑,下一条,你看到人家每天不用工作,每天看看书遛遛狗,告诉你幸福其实很简单,一房两人三餐四季的,不亦快哉,你又开始羡慕这样简单的生活也挺好,但你没看到,人家住的是别墅。于是你就在这一个一个视频中怀疑自己,为什么人家过得这么舒服,而我什么都没有,只有还不完的花呗账单,然后你开始去心灵鸡汤那寻求安慰,再用毒鸡汤来敲醒自己,如此恶性循环,你就变成了物质精神都满足不了,还不屑于努力的状态。
最后,你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的你只想挣钱,没什么可羞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基础决定精神需求。你没有物质基础何谈精神需求呢?就像在你没钱的时候,你看到大老板开着宝马车,而你骑着自行车,你开始羡慕嫉妒恨,觉得开宝马车就是在炫耀,可其实在他们眼中,宝马车和你的自行车一样,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其实你们是一样的,不必羡慕,只是你在追求物质需求的阶段,而他已经到了追求精神层面了,比你走得远了一点而已,迟早你也会走到那的。
我们说努力挣钱是想过上好日子,可说白了,就是想过一把有钱人的瘾。那些所谓的土豪,不过是把“过瘾”的过程过分的展现出来了而已。可当你真正有钱之后,想买的东西买了,想去的地方去了,就会发现,你的幸福感不再来源于金钱,而来自于你精神上所追求的东西了。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努力学习,学习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捷径,也是我们在追求物质基础过程中,能满足我们一部分精神需求的途径。这人生必走的路是一步都不能跨的,你就只管踏踏实实地走。你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