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记录了某个晨起的胡乱臆想,初入简书,惶惶不可终日。大概有近三年没有与文字打过交道(渐渐俗不可耐起来了,内心只是渴望着撸串龙虾烤生蚝)。所以,哪怕是把臆想拿来拼凑,至少行能成文,便自诩是进步了一点。——题记
这几天都做了很完整的梦,梦里的我有时能力被扩大,有时又显得毫不起眼。用一句感受真切的话来说:唯醒来时方知是梦…
常常自觉过得太现实,每天庸庸碌碌,所以老是俟机想改变下生活节奏。比如最近买了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把时间当作朋友》《好好学习》,这些都是在新疆行途中,朋友重磅推荐的,想着闲暇时候翻一翻,甚至还在朋友圈立下flag,二个月读完四本(会被打脸吗)。找出了钢笔,煞有介事,一本正经。读书,还是要做笔记的!
然,现实是置等字为上。拿起书的时候,总是有那么多需要放下书去做的事…客户的微信是不是没回复?这个时候应该发个朋友圈公布下产品?时间差不多十二点,该吃饭了?然后,摊开的书,那份怨念,我都能感受到。因为不是由心而生的想读书,借口便排着队攒动。犹记得,大抵12岁的时候,是在一个将雨的深夜,本是到镇上闲玩,却逛到了镇上唯一的小书店,在打烊时分,抽了一本泰戈尔的《飞鸟集》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事实上,当时的读物仅限于《教师博览》,压根儿没接触过外国文学,便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兴起读了个彻夜。那,应该算是第一个熬夜吧!诗与爱情,满足了那个年龄段的所有思欲。特别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那时候对文字,有种莫名的亲近。(村上陪伴了我整个学生时代,影响甚深,然而最近一次触及回忆的缘起于007里郭姐的一篇励志自述)
不自觉拉回现实,想是很快就能结束当前这样的生活。新买了自行车,周末可以轻松单刷个一两百公里,探索许多路上的风景,把身体调整到精力充沛的状态,来完成更多阅读和思索(骑车和羽毛球,算是持续比较长的爱好了)。到底健康生活是要自己营造的。韩寒说,当代国民都被渲染上了“娱乐至死”的精神,细想确然,最近微博上不了热搜却一直保持热搜的“崔喷范”事件,看评论里,一干人等都是倒向崔灭霸的,像是一种自救般的“觉醒”,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常想,途经每一站都能絮絮地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可以有回忆和自省的依据。但很多情况下,你置身其中,便不觉得有什么值得你笔触轻扬的,无言可书。想来,生活本就是这么不可预计地一直平淡着的,俨然是一捧死灰,难以点燃。需要一些物件作引,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骑行。
我总在摸寻生活平衡的支点,但在行进中就是错过了也全然不知。只是觉得自己待发掘的空间还特别大,这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到了年轻人的“急躁”,不能善始善终,还未预见结果,便想跳将开去;体会到了“急功近利”,自己还未经足够的锤炼,还未煅造成形,便想高价待沽;还体会到了“不甘寂寞”,总是有千万种理由强说‘少年愁’…可很多明明知道的警语道理,仍旧难以遏止人本性的贪婪。省而无用,这是大多数人成其普通的因由。一个环境造就一种人,而少见一个人改变一种环境。所以,更多时候,人更换环境也是无奈地希望自己改变吧?总是喜欢等一个契机去完成某件预想的事,这是一种莫不言说的幸福。只是喟叹人生太短,总希望略去等候的时长。
偶尔就这样,把念想漩出一个涡,记忆里始终会有那么些片段,好似漂流瓶般在某个视野里出现。预报有雨,是否还要执念明天早醒晨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