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和季羡林都是著名的文学大师,不仅挥毫洋洋洒洒、下笔神采飞扬;下厨也能烹得一手“小鲜”。
从他们的一些散文中便可窥一二。
周末,泡好茶,找来汪曾祺的《秋天来了做个快乐的吃货》和季羡林的《逛菜市场真是一大乐事》两篇散文对比着阅读,茶味文味杂陈,书香菜香俱佳。这两篇大师的散文看得人不觉咧开嘴,会意地微笑起来。
边看边在心里感慨感叹——真是生活皆是学问,信手拈来即文章!
但,唯有大师们,才有这样的慧眼和文采啊!
汪曾祺在《秋天来了做个快乐的吃货》里写道:“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 ”
——这是夏天的饮食,因为口味需要清淡,故大师在此着墨也不多,因为要把重点放在“秋天”怎么做个“快乐的吃货”上。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烤肉大概源于少数民族的吃法。日本人称烤羊肉为“成吉思汗料理”(青木正《中华腌菜谱》里提到),似乎这是蒙古人的东西。但我看《元朝秘史》,并没有看到烤肉。 成吉思汗当然是吃羊肉的,“秘史”里几次提到他到了一个什么地方,吃了一只“双母乳的羊羔”。羊羔而是“双母乳”(两只母羊喂奶)的,想必十分肥嫩。一顿吃一只羊羔,这食量是够可以的。)”
——好一个“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这无疑是大师为“吃货”找的“大吃一顿”的理由。然后浓墨重彩的写了吃烤肉、烤肉的来历以及烤肉讲究的食材。还不惜抬出了“成吉思汗”。可见吃羊肉的考究和排场了。当然,味道的鲜美读者已经“尝到”了自不必说了。读者也通文字构成的画面“看”到了“吃货的快乐”。
记得曾经偶然搜看过央视某台对汪曾祺儿子的采访节目,当主持人问他“想到父亲时最熟悉的关键词”?他微笑着回答道:上菜咯!还解释说他们家与别家不同,是女主外,男主内,他父亲负责家务。父亲留给他们最熟悉的形象是:围着围裙,一手托着菜从厨房里出来,口里说着“上菜咯”。
自此,大师本人就是一个“快乐的吃货”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就更加立体、鲜活起来了。
季羡林的《逛菜市场真是一大乐事》文里这样描写菜市场的:“上海尽有看不够数不清的高楼大厦,跑不完走不尽的大街小巷,满目琳琅的玻璃橱窗,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但是,我们的许多外国朋友却偏要去看一看早晨的菜市场。”
——看来这些外国朋友也是真材实料的“生活家”。到一个国家或城市,一定要看看他们的菜市场,就如同看一个家庭的装修怎么样,要先看看他家的厨房一样。这也是“民以食为天”的现实体现。
“到了邻近菜市场的地方,市场的气氛就逐渐浓了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背,来来往往。许多老大娘的菜篮子里装满了蔬菜海味鸡鸭鱼肉。 有的篮子里活鱼在摇摆着尾巴,肥鸡在咯咯地叫着。”
“ 一走进菜市场,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你就看那蔬菜摊子吧。这里有各种不同的颜色:紫色的茄子、白色的萝卜、红色的西红柿、绿色的小白菜,纷然杂陈,交光互影。这里又有各种不同的线条:大冬瓜又圆又粗,豆荚又细又长,白菜的叶子又扁又宽。”
——天啊!还有谁能够把菜市场写得美丽如花市般?菜市场的色彩、繁华、热闹,真的就是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呢!
逛菜市场,在印象里是大妈们的事,而且是烦人的事情,因为天天都要任务似的完成,有趣也就慢慢变成无趣。
从大师们的文中可以看到,大师逛菜市场可不是天天任务似的逛,或散步似的,或为完成一件艺术作品去收集素材似的。
总之,给我的启发是——生活不要急着每日填饱三餐,而要品尝三餐。上班不要匆匆忙忙,而要保持第一天上班的新奇感,责任心和珍惜之情。这样,生活的味道就会如微火熬粥,越熬越浓稠,越有味道,越有营养啦!
平时,虽然不常买菜,但每次逛菜市场都会有一番感慨,有一些惊喜,当然还要收获满满的几大兜给色各类的蔬菜。
如果遇到卖菜的人有些风趣,刚好心情也不错,那就更有意思了。
记得今年春天去逛菜市场就遇见一位卖时鲜菜的老人家,当有人指着春芽问了价钱,感叹吃蔬菜比吃肉还贵时,老人家笑了笑,山羊胡子也跟着翘了翘,说,地上长的野菜没有树尖上的贵呢。春芽它生长在高处,所以“高贵”一些嘛。
买菜的哈哈一笑,也不再讲价,确实是爬树摘嫩芽肯定比俯首可拾的来得不易。
记得卢文夫的散文《吃喝之外》,结尾大意是这样写的:我问几位朋友,今天到底吃了什么?一位朋友回答得好妙——吃了不少盘子碟子和杯子。
身边有很多朋友喜欢喝酒,我很纳闷,常常问他们,你们干嘛要喝那么多酒呢?他们都兴高采烈的说,我们哪是喜欢喝酒呀,我们喝的是感情!
爱生活的人一定是美食的热爱者,不仅是秋天来了要做一个快乐的吃货。冬天来了,夏天来了,春天来了,都是快乐的吃货们大快朵颐、快乐一下的理由呢!
亲,明天下厨,烹个“小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