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碎片化时代,
和你一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
这是明海每周深度思考一个问题的第26篇文章
关注明海,每周二准时get一个知识点
为什么各个高校,用尽各种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们上课低头玩手机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及!教育者又该怎么办?
先来看看老师与学生们的日常现象!
一天,系主任给老师们开了一个会:
·“最近校领导会来抽查出勤率,咱们系有几个班出勤率实在太低了。特别是王老师那班,今天的出勤率才41%,得着重抓一下考勤”;
·“现在的学生上课很多都是低头玩手机,各位老师得提醒一下同学,好好管一下”;
·“有些课可能比较枯燥,老师们可以活跃一下氛围,放放视频轻松一下”。
晚上,宿舍里的几个同学在交流:
·“我靠,你们快看一下微信班群通知,明天班主任又来查出勤。刚想翘明天的马原课,看来又得早起了”!
·“就知道点名,上课的方式总没见好好优化一下,现在的老师放放视频又得一节课了”。
·“就是了,现在上的都是什么课呀,无聊透了,感觉上了一所假大学”。
为什么老师“就会抓考勤和上课无聊”与学生“老爱翘课和上课低头玩手机”这对矛盾越来越常态化呢?到底谁错谁对?
因为现在很多学生与老师被困在局里面,看不懂破不了局,使用的一些小技巧是无法改变学生们上课不低头玩手机的!困在什么局呢?
我看了大量有关教育的文章,他们基本没有看清其实教育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时代!那是什么时代呢?
引入商业的发展阶段规律得出:其实教育已经由“产品时代”进入“客户时代”。
如八十年代的时候,如果生产出一个产品,只要渠道好,直接在报纸和央视做硬广告,东西也会卖得非常好——产品时代;而现在互联网的发达,在网上基本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渠道变得不重要了,所以现在的产品都是以客户需要为主。信息大爆炸,一些硬广告很多会被淹没,所以现在的广告出现软广,内容运营,参与感,体验式营销等——客户时代。
而回到教育方面:
以前,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知识源头,老师就是权威,学生们主要通过老师获取知识。所以老师不用太多讲课技巧,即使是照本读宣也有很多学生认真听。
那时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少也非常难,信息匮乏,所以那时候是教育的产品时代。
而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很容易了,如:慕课、网易课堂、腾讯课堂、各种搜索引擎、各种知识专栏。老师讲的内容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找到,而且比大部分老师讲得更专业、更有趣,所以已经到了教育的客户时代。
加上手机已经是人们身体的一部分,习惯了刷头条、刷新闻、刷微信微博等,这些场景与一个上午听着一些“无聊的课”确实不符。
我们知道,在商业上由“产品时代”转到“客户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学校与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在这种大趋势是没有改变的。其实,几十年前和现在的教育模式基本没变。
比如现在3年内的知识基本要迭代一次,但教材很多还用十几年前的。那在教育的“客户时代”该怎么走呢?
教育应该不以年龄来划分,而是以能力和需求来划分。如:求学欲望的群体、以就业为目的的群体、对未来没有规划的群体、职场晋升的群体、想要转行的群体。
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行,但要想在未来自己的执教水平具有竞争力,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具有自下而上的改革想法和行动。那该怎么做呢?
结合我观察老师上课的一些弊端,可以从上课的五个方面加以改进:
1、创造知识缺口
2、避免知识陷阱
3、视觉化与听觉化的内容设置
4、绑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5、集体人与独立人的运用
一、创造知识缺口
老师开始讲课之前,以及每讲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应该学会“创造知识缺口”。让学生觉得自己急需要这个知识,而且这个知识是你不懂的,就像我们急需想了解谜语答案一样,以这样方式来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华尔街之狼》有一个这样的情景:乔治想招聘推销员,跟其中一个面试者说:“推销这支笔给我。”
大部分的人是这样的:“这是一支很好用的笔”、“这是一支德国进口的笔,买了它吧!”
而其中一个说:“能帮我签个名吗?”
想要卖笔,先要创造对方对笔的渴望。而让对方签名,自然觉得自己需要一支笔。
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要转变观念,不是先让学生关注你的课程本身,而是先让学生关注他们自己。创造一个知识缺口,让学生产生对答案的渴望。但很多老师不会这样设置,比如:
一些老师常常会习惯这样——我们上节课讲到xxx,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战略”方面,然后就展示这个词的意思,讲解古代意思,近代意思等一堆概念,然后拿一个感觉永远用不着的企业案例来说一下......
这样讲课都是以自我课堂本身为中心,重复讲一大堆学生很容易明白而且在网上轻松可以了解的概念,讲了总感觉这个知识点自己用不着。学生内心会想:讲这些无聊的知识有什么用,我网上一搜都有了,还要我们做笔记。
假如会创造知识缺口,讲课会这样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我相信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对战略有了一定了解,但大部分人会忽略战略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持续创造差异化价值(创造了一个知识缺口)。假如你跟周围的同学陷入同质化竞争,服从同一个环境的KPI体系,那基本挣脱不出来的,无论你有多高能力,因为那就是变成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而纯粹的智力和体力竞争就像跟打价格战一样,绝大部分人是没有绝对优势,再努力也只能比别人高5%—10%。如果想在上千万的大学生脱颖而出,那必须持续性创造差异化价值。怎么创造呢?而这节课就是重点讲一下战略上的差异化思维。
这样创造知识缺口,让学生觉得自己需要这个知识,而且是自己忽略或不知道的知识,而且是非常紧急重要解决自身问题的知识。不仅开头这么做,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应该“创造缺口”,让学生产生对答案的渴望。
二、避免知识陷阱
知识陷阱:人们熟悉一个知识后,很难理解没有理解这个知识前的状态。
在高中,我们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吧:
老师经常会说,这个知识点不是说过一次了么?怎么又要讲?这张试卷我用一个小时都做完了,而且还检查一遍。
这其实不是老师比学生聪明,而是老师很难理解学生们还没有了解这个知识点之前的状态。
这个时候,老师应该以“学生视角”来设置自己所讲的内容。拿句文案来举例:
“哎呀音乐”的广告语是这样:每天15分钟,轻松学习音乐。这句广告语会有什么问题么?
对很多热爱音乐的来说,可能并不是为了想省时间,也不是为了轻松。而是想要有人指点我,让我突破瓶颈,提高自己音乐。
其实这句文案就是从自己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客户出发。而很多老师讲课的内容也犯这样的错误,从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经验、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讲知识,但学生不一定听得懂。
三、视觉化与听觉化的内容设置
我们学习主要调动两套系统:视觉、听觉
视觉对于认知、逻辑比较重要。比如立体几何如果靠听很难想象是什么样的,这时靠视觉去看才行;听觉对决策、说服比较重要。比如推销员主要靠说来劝服客户。
所以在讲课的时候,对于视觉化与听觉化的知识,要好好设置一下。
我看到很多老师讲课,还是主要照PPT念来上课,而且PPT的字密密麻麻。这明显没有在视觉化与听觉化进行设置嘛!
如果想让你的课质量更好,更能调动学生兴趣,那PPT的内容应该是那些逻辑性比较强的知识,然后主要靠说来解释和调动与学生的情感。特别现在学生低头玩手机,在听觉上更要重视。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的电视广告:
现在人们看电视是这样场景,一到广告要么转台,要么就拿手机来看。所以做电视广告在说方面下功夫,在视觉方面,除了一些大片类的广告,否则其实对于画面内容可以不用花太多心思。我们都会不知不觉被广告的不断说来洗脑,如:
“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没有中间商赚......”
“六个核桃、六个核桃、就喝六个核桃......”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记得画面,但对于广告词非常熟悉。只可惜很多电视广告设置并不科学。其实,现在的上课情景不也一样么?
四、绑定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我们现在面临的信息太多,各种头条新闻、各种好友发的信息、朋友圈、微博、自己喜欢的偶像等,这极大地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而大脑处理能力有限,所以大脑中有一个海马突起,扮演着信息筛选器的职责,帮我们过滤掉绝大部分无关信息。
这就是为什么在毕业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这一年关于毕业的事情特别多,感觉各种网上都是关于毕业的新闻。其实并不是你毕业那年关于毕业的新闻变多,而是那一年关于毕业的新闻容易通过海马状突起的筛选,进入大脑。
那大脑喜欢什么样的信息呢?怎样才能通过海马状突起的筛选?
在长期的进化中,为了生存,人们只关心和自己相关的事情,而且最好是反差的信息。
假如你是一名天津人,下面哪条信息你最容易关注?
大部分都是“天津2号地铁明天全部停车”那一条吧!
而为了让自己的课更有吸引力,那应该绑定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和事情,最好具有反差性。看看广告运营是怎么绑定的:
比如油烟机是一个非常低频的讨论话题,但方太油烟机拍了一个“油烟情书”广告,从一对夫妇50年来写了1800多封情书的真实故事里,平凡大众“为爱下厨,在油烟里成就浪漫”的情怀。把爱情和油烟机绑定在一起。
在“产品时代”的广告一般都是说我的油烟机性能怎样,而“用户时代”,更注重绑定客户的情感和感兴趣的话题,更能吸引眼球和讨论。而“教育客户时代”,一样的道理。
比如绑定学生对恋爱、就业、偶像、同学关系等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讲一个“助推”理论,讲一个群体从众行为理论,长篇讲概念肯定很枯燥,不如讲一些学生感兴趣而且具有反差性的知识:
如研究发现:平均起来,与另外一个人一起吃饭会比独自吃饭的饭量大35%,与4个人吃饭会使自己的饭量增加75%。 因为群体行为会倾向平均化,会从众化。所以你如果想减肥,可以拉上一个身材苗条的朋友出去吃饭。
我相信说到从众行为时,很多老师会说过马路呀,这些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激不起兴趣。而我绑定了学生对减肥这个话题,而且具有反差性,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五、集体人与独立人的运用
集体人和独立人是从《乌合之众》引入的概念。集体人比较容易从众,比较容易引起情感;而独立人比较理性,有主张。
所以如果上课多人玩手机肯定会越来越多,因为都从众嘛,所以通过独立人了解哪些学生是比较用功,然后通过他们来带动。
特别在一些大课,可以运用《乌合之众》的说服技巧:重复、肯定、渲染。调动起学生的情绪,适当发挥权威力量,把课堂变活跃,使学生从众听课而不是从众玩手机。当然,课下一定要针对独立人进行了解,因为这时他们是最有主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能力,然后再调整课堂设置。
结束语:
在教育的“客户时代”,想让自己的课程更受欢迎,那应该:
每一节课都是一场体验,都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而不是用各种方式催眠学生,又命令不能让学生去睡。
关注我,每周二get一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