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每个人都当过事后诸葛亮,当事情发生之后,或者跳出来说我早就料到,或者后悔自己应该早料到——因为事情不是明摆着吗?
这种倾向被称为“事后聪明式偏差”,将已经发生的事情视为相对不可避免和显而易见的,却忽略了自己的判断实际上已经受到已知结果的影响。
要避免事后聪明式偏差的影响,那么你应该仔细考虑,过去的事件在什么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每个人都喜欢看能够验证自己观点的东西,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观点的证据。这就叫做“证实性偏见”。
所以,如果一个人已经决定好了要做什么样的创业项目,当他向朋友征询意见的时候,其实只是在“搜集信息”而已。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告诉他,这个项目可行度不高,或者市场前景不可预估,那么他一定会找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所以,当我们被证实性偏见影响的时候,就会坚持根据自己当前所支持的观点来做出决策。而对影响决策的不利信息视而不见。
要避免“证实性偏见”,那么你应该认真思考,未来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可能会阻碍自己目标的实现。
刚才所提到的,避免“事后聪明式偏差”和避免“证实性偏见”这两种决策陷阱的思考方式,就是“过去未来法”。
“过去未来法”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用于阅读书籍中,帮助你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书中的内容,把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不仅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解决一系列类似问题。
过去未来法通常用于你想优化自己以往的做事方式的时候。
比如说,当你看到书中的一个情境、一个处理事情的方法、或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时候,你可以先从过去的角度去回忆:
1、我过去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2、我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
3、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4、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
5、能不能把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进行整合?
《巨人的工具》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系统的概念,意思是说,不要去追求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要去发展一个系统。
什么意思呢?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亚当斯当年一边上班,一边业余画画和写作,这些给他带来的物质回报非常少。当时朋友问他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他对此无法回答。
但亚当斯干得很卖力,那时候,他定期写博客,尽管这不能给他带来什么收入回报。但他认为这是一个系统,他有必要坚持做下去,来发展这个系统。
于是,亚当斯把博客当成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各种测试。测试不同类型的话题,测试不同类型的写作手法,甚至测试不同的写作情绪(如愤怒、幽默、开心、煽情等),看哪一种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
后来华尔街日报看到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个专栏。亚当斯一上手,专栏马上大受欢迎!
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知道怎么写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亚当斯说,当他写博客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目标。他也不知道写博客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但是,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
所以,亚当斯现在总结,他做的这个事情,不是为了完成一个什么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目标和系统的区别是什么呢?
这里我用种苹果来给大家类比一下。
目标就相当于,你想靠卖苹果赚钱,于是,你找了一些苹果的种子,通过栽培、浇水、施肥、护理,让这些种子长成了苹果树,最终你有了一个苹果园。
你可以把树上的苹果摘下来,拿到市场上进行出售。
系统相当于,你同样也在种苹果,但是你种苹果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你没有想过这些苹果种出来以后怎么处理,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在种苹果的过程中,你会测试各种各样的情况,你甚至会把一些苹果种子放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土壤中、施不同的肥料来进行“试验”,看看会发生什么。
未来会发生什么,你并不知道。也许将来某一天,你会开始做苹果观赏盆景,也许你会写一本苹果栽培学的书,也许你会开发出一个新的苹果种类……
没错,系统是一个会连续变化的东西,你也不知道它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在这个过程中,你也许会成长,或者是多了一项技能,或者是拓展了人脉关系,或者是积累了一些有用的经验,或者,什么也不会发生。
看到这个故事之后,我就开始从过去的角度思考:
1、我过去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有,醒职场其实就是一个系统。
我在醒职场写文章的时候,只知道文章写好以后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我写文章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我甚至从来没有提前规划过要写什么内容。
2、我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
我写文章的时候,主要靠的是“灵感”和“积累”,只有当两者兼具的时候,我才能写出一篇文章。
所以我写文章的成本比较高,因为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必须强迫自己出去“经历“一些事情来产生灵感。
3、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亚当斯把博客当成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各种测试。测试不同的话题,不同的写作手法,不同的写作情绪,看哪一种更受读者欢迎。
结果是,他越来越善于根据读者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写作,写出读者喜欢阅读的文章。
4、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不同?
作者和我的方法其实都是“刻意练习”,但是作者采用的方式是“刻意做试验“,这样可以发展他的写作系统;而我采用的方式是“刻意找灵感”,这样做不能发展我的写作系统,但或许可以发展我的创新思维。
其实我也曾经想过像亚当斯一样做各种写作方面的测试,但之所以没有做,其实是因为这样做很难,因为我已经形成了自己习惯性的写作风格,如果要换一种风格来写作的话,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力。
5、能不能把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进行整合?
可以。
如果我再勇敢一点,再努力一点,再乐于迎接挑战一点,那我也可以尝试着,像亚当斯一样,写各种不同风格的文章,来进行市场验证。
将来,读者阅读我的文章时,就会既有收获又倍感愉悦。
从过去的角度回忆并进行对比思考之后,我们就可以从未来的角度去进行拓展延伸了。
从未来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琢磨:
1、 未来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或思路?
2、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3、 这个方法如何运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针对刚才提到的“发展系统”的概念,我也从这三个层面进行了思考。
1、 未来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或思路?
未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运营【化书成课研习社】、还是筹划鹰隼部落成都部落的活动,都可以用到“发展系统”的思维模式。
不断的探索各种新渠道,不断的尝试各种新方法,根据市场的反应,持续的改进优化调整。
2、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要摒除成为系统“路障”的“心安理得效应”。
当人们采取了一个积极的行为之后,就会心安理得的松懈下来,不再去做另一个积极的行为,这就是心安理得效应,它符合人类的本性,但会让人懈怠。
一个系统,是需要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绝对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
3、 这个方法如何运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拿写作来举例,从自己的写作风格换到另一种写作风格,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不能再使用你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写文章,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而且很有可能,写着写着就回到自己习以为常的风格去了。
所以,可以采用“锚定效应“,在换一种风格写文章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人,比如,和自己风格不太一样的朋友。然后扮演这位朋友的角色,来考虑如何写这篇文章。
为了达到效果,你可以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和这位朋友先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听听他的想法和观点,探索一下他的思考角度,这样更有利于你站在他的角度上来写这篇文章。
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解读书中内容的过去未来法。
当你看到书中一个对你来说很有价值的内容时,你可以先从过去的角度去回顾:
1、我过去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
2、我过去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结果如何?
3、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如何?
4、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
5、能不能把作者的方法和我的方法进行整合?
把这些问题分析到位之后,再从未来的角度去进行延伸思考。
从未来的角度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思考:
1、 未来我在什么场景下可以用到这样的方法或思路?
2、 用这个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3、 这个方法如何运用效率最高效果最好?
知识要在你大脑中自如运行,需要你有关于这套知识的一个完整体系。
这个体系至少应该包括:回顾、分析、对比、矫正、预判、行动这么6个步骤。
”过去未来法“的学习方式,刚好涉及到了这6个步骤,它可以帮助你创立自我的应用体系,把书本上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并且知道这个知识点在什么情况下有用和能用。
书山有路,通往过去和未来。
拂去迷雾,恢复心灵的明净。
作者:袁茹锦
鹰隼成都部落酋长 醒职场创始人
建构主义“精品课程开发”授权讲师
【化书成课研习社】创始人
ACI注册国际高级职业培训师认证
格诺威性格魔方中心授权讲师
天力亚太咨询顾问
环球人力资源智库原创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