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文:张慧姝
跟着杨鹏老师学习本章两遍之后,对于“反”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本质的认识,对于“有”与“无”,也有了自己进一步的发散式体会,下文仅论及有所感悟的地方,而不是对本章的全部解读。
01 “反”的内涵之一:相反相成
《道德经》第2章上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都是互为关联、互为映衬的。没有相反的一面,另一面就不可能存在。大道秩序,相反相成,杨鹏老师说:“这是中国道家哲学中最深刻的洞见之一。上天之道,令万物相反对立竞争,是为了让万物相互成就。让你处于竞争之中,是让你成长,让你面对相反和对立,也是为了让你成就自己。”
我想起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对于乡人聚会议政的乡校,子产不同意毁掉,他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没有异议,全票通过,万众一心,似乎是我们在模式化教育之下学到的对于事物的最高赞誉,殊不知,这其中却隐藏着最大的危机。没有异见,只是一种人造的完美,实质是一种欺骗,因为真理始终行进在“止于至善”的道路上,不断去接近完美,而不是在没有异见的假象之中自欺欺人、固步自封。
电影《末日之战(或僵尸世界大战)》中的“第十人理论”,就蕴含着“反也者,道之动也”的智慧,也是对《道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无敌”的一种警醒。
所谓第十人理论,说的是如果我们九个人读相同的信息而得出相同的结论,那第十个人就要做出不同的结论,他必须提出异议,不管看上去多么不合理,他必须考虑如果前九个人都错了的特例。这种相反的意见,或者说是异见,是一种理性,一种智慧。电影的结局,只有信奉了第十人理论的以色列,才建造了高墙,挡住了僵尸,成了地球上人类的最后一块生存之地。
在公共事务上需要异见,在个人成长的生命历程中也需要逆境。有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然而世人往往祈祷平安、顺利,盼望长久的荣华富贵,对于苦难与逆境,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苦难会让软弱的人倒下去,但经受住了苦难的磨练,就是领受了一份上帝特别的“化过妆的礼物”。苦难磨练意志,苦难熬炼人心,《圣经·箴言17:3》鼎为炼银,炉为炼金,惟有耶和华熬炼人心。
02 “反”的内涵之二:物极必反
道德经五千言,却有多处地方在表达物极必反的道理。
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道德经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道德经第58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03 “反”的内涵之三:与物相反
道德经第16章上说:“天道员员,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事万物如同大海打出的浪花,喧嚣而短暂,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大海,这就是“反”的第三层含义,循环往复。把短暂的今生当作全部来度过的人,是不明白大道循环往复的运作规律,容易陷于物与享乐的世界,经受不住永生前的考验,也是给自己的灵魂下了一个与肉身同化泥土的宣判。
人生是一场考验,今生不是故事的全部,我们活在世上不是为了享乐,丰盛的物质和世俗的成就是终将会毁坏的冠冕。因此,我们不是定睛在看得见的事上,而是在看不见的事上。因为看得见的是短暂的,惟有看不见的才是永恒的。(《圣经·哥林多后书》4:18)
04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有”与“无”,不同于《道德经》第2章上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中的“有”与“无” 。“有无相生”中的“有”与“无”,是形而下的有与无,是指现象界中看得见的事物以及非具体的存在物;而“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的“有”与“无”,是形而上的有与无。其中,“天下之物生于有”中的“有”,根据《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指的是“道”。
天下之物生于有。也就是天下之物生于“道”,《道德经》第42章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天下之物生于有”的进一步解释。
有生于无。杨鹏老师用在1993年与战国郭店老子同时出土的《大一生水》篇来解读此处的“有”与“无”,让人豁然开朗。《大一生水》篇上说:“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大一”,就是“无”,是宇宙的本源,是最终极的最原初的创世的力量。而“水”,就是“有”,就是创生万物的“道”,所以《道德经》也说“上善若水”。
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我个人愿意用圣父上帝与圣子基督的关系来解读。《圣经·约翰福音》1:1~1:3上说:“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这道太初与上帝同在,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
“天下之物生于有”,就是《约翰福音》中的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也就是《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有生于无”,就类同于圣子基督由圣父上帝而出。“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上帝是神,基督也是神,有生于无,“有”是“无”的媒介,“有”是创造者,“有”是道,“有”是基督,“有”创生万物,“有”与“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