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头再来?
我习惯做家务时,听点儿东西,解放了眼睛,还能获取资讯,感觉像赚到了。
那一天,是2018年的第二天。我照旧,一边进行晚餐后的收拾、清洗,一边听某电台节目。新年最新一期听完,顺序播放之前的一期——2017的年末总结。主播饱含深情地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末了有这么一句话“新的一年,让我们从头再来”。
听起来,还是有点儿振奋的,特别是刚刚经历了岁末,刚刚集体缅怀过18岁。各种年终总结令人动容、感慨,分外期待新的一年。无比相信,新的一年,充满希望,机会无限,大可以从头再来!
现实是,新一年的第二天,学生已经恢复了课业,像往常一样交作业,不同之处仅仅是,作业是上一年布置的;上班族,快速恢复了上班节凑,继续未完的项目,不同之处仅仅是,项目是上一年延续下来的。
习惯晚睡的,还是晚睡;习惯赖床的,还是赖床;习惯做梦的,还是做梦。你,还是你。
哪里像从头再来?
2. 从头再来,时不我待
如果把人生比作马拉松长跑,起点的位置是固定的,生命能够走出多远,取决于奔跑的每一步,向前推进的距离。
如果不断返回起点,从头再来,永远只能在一小段距离里进进、退退。每一次的从头再来,都是在拉大差距。
年轻人要勇于试错。但试错本身并不是目的,从试错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后半程提供加速度,试错才有价值。每一次有价值的试错,是盘旋迂回的前进,并不是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无论对时间还是精力,都是巨大的消耗,而更多时候,往往是,想要从头再来,却已是时不我待。
“从头再来”,应该是对全力前行的人在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摔倒了,站起来,在现有的高度和远度上,总结奔跑的经验和技巧,重振旗鼓,继续前行。
从头再来,不应该是特定时刻、步调一致、退回起点、重新出发。
所以,常把从头再来挂在嘴边当口号,多少有点儿自欺欺人的味道。
3. 莫自欺
神经学家塔里.夏洛特认为,人类的大脑结构让我们总是用乐观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总是高估积极事件的可能性,而低估无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
我们总是期望有关灾祸的预言是错误的。
我们总是期望有关祝福的预言是正确的。
岁末年初,总容易思绪翻飞,有对过去的回顾,更有对未来的展望。
可是,即使跨入了新的一年,社会贫富差距、网络安全隐患、淡水资源危机、人口老龄化等等,仍然是大环境中存在的现象。说回自身,生活自律与否,健康状况如何,沟通能力、情绪管理、执行力,等等,都应该被客观予以分析、以及尝试调整和改善。
莫自欺,对环境和自身、以及福祸的真实概率予以正视,才能在喧嚣、繁闹中,面对真实的自己,摸清真实的节奏。
4. 为自己的预言负责
新年愿望清单,某种程度,像自己对新一年的预言。
有的人,预言被自证,有的人,尴尬地把预言推到下一年又下一年。
《灰犀牛》中提到,有三个因素决定着预测的准确性。首先是心理因素,“归纳性的推理能力,发现各种类别的能力,开明的思想和研究与自己意见相悖的观点的习惯,而且尤其要有政治方面的知识”。其次是预测环境,包括概率推理方面的训练和关于逻辑依据的小组讨论。最后是勤奋努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预测者对预测问题投入的时间和经历越多,其得到的结果就越准确。
这套思考方式,同样适用于为自己制定新年计划和践行愿望清单。
仪式感是必要的,新年祈愿也是必要的。因为人类文明的纪年文化,让所有人能够享受一个特别的时刻,一声钟响,振动心弦,满怀憧憬,奔向未知的生活。
可是,不管这个时刻被夜空中绽放的烟火装扮的多绚丽,也要提醒自己,没那么多从头再来,莫自欺,为自己的预言负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