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其为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王安石的才华和抱负,从他的字号中可窥的一斑。介,古代传说为凤凰站落之石。 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说文解字另有解释:介:节操;独特之行。例: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孟子》;也有坚定之意。如:介石(谓操守坚贞);介峙(形容耿介,坚定,不可动摇) ;甫,男子美称也。那“介甫”可理解为有节操的美男子,或坚定的男人,号半山又如何理解呢?半山是个地名,大概是王安石辞官归省后所居住的地方。王安石晚年居住在白塘。这白塘距江宁城东门七里,距钟山主峰也是七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王安石居其中,故自号半山老人。
据史书记载,幼年的王安石好读书,过目不忘。见者皆服其文之精妙。勤学善思的习惯为他今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其名:安石,安定基石。
壮年的王安石,励精图治,渴望以改革来拯救衰微的北宋。他是官员眼中的怪人、罪人,是皇帝心中的鸡肋,是百姓口中的善人。中国是一个委婉和谐的国家,讲究圆融,提倡一致。在这样的国度里改革,困难阻碍可想而知。更不要说改革直接触及了朝廷遗老们的既得利益。但王安石一心为国,特立独行,一腔孤勇。介甫,正体现了他的坚定和节操。
《登飞来峰》写在王安石三十出头。那时,他在北宋政坛崭露头角,但还没有开始实质的改革,所以政治环境并没有后来艰险恶劣。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大无畏的精神,在整首诗中一览无余。“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寻”是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千”是虚指,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千寻”极言塔高。“闻说鸡鸣见日升”,鸡一鸣叫见日始出,这是对塔高的补充强调。开头两句,灵动峭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塔高已令人向往,而作者此刻,正站在塔的顶端,看浮云缱绻,都成自己脚下的风景。后两句与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古多以“浮云”喻小人。王安石很早踏入政坛,对这个环境里的伪诈,他自是清楚。整首诗,作者没有写他如何攀爬高塔,如何与小人斗争,只是清晰的刻画了他孤高傲岸、笑傲江湖的胜利者姿态。苏轼说“高处不胜寒”,但王安石享受的是“登塔而小浮云”的自信与自得。因为他远大的抱负,和一腔孤勇的精神,所以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成就高于苏轼。
晚年的王安石,因政改的失败,心灰意冷,告老还乡。政治理想的没落,让他把重心从庙堂转移到江湖。他晚年居住在白山塘,距离钟山约有七里,是谓“半山”。他选择的这个地方,远离了群居的喧嚣,也不至于“高处不胜寒”,在一个相对安全的高度。虽已年老多病,他还在关注着朝廷的动态和变法的后续。其间也写了很多诗作,这首《北坡杏花》最具代表性。
北坡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杏花灿然,难逃凋落之命。纵使被春风吹入池中,让池塘成为它们的“水冢”,也好过在路上被人马践踏成尘泥。其后两句中体现出来的“决傲劲健”之气,不减当年。
从王安石的名字和字号入手来分析其诗作,人如其名,生如其诗。正是“介甫笑《登飞来峰》,一腔孤勇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