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在豆瓣上刷出了很高的分数,我姐当初在朋友圈也写过一小段的观影感受,在朋友的力荐下,我在端午假期看了这部口碑爆棚的电影。在进影院时,还被嘱咐“多带两包纸啊,会哭的很惨的。”
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被感动到哭,带的纸巾也没有派上用场,但坐在我左侧同行的朋友和坐在我右侧不相识的叔叔却哭的不能自制,我在电影结束后讪讪的笑着对朋友说“我的泪点简直太高了。”
被电影感动到哭的人里,无非分为两类,一种是“容易被感动,心思柔软,只是单纯的泪点低”另外一种人就是“自己经历过的苦楚,都在这部影片折射出来了,他们为当时的自己流泪。”而我左侧朋友是前者,右侧的叔叔是后者,前者我们不加以阐述,我们今天只说后天人为的“泪点低”。
所以我打赌,哭的很惨的那个叔叔不然就是想起了自己曾经吃苦耐劳的生存起步阶段,就是想起了自己那个不善言辞却沉默爱他的父亲。所以在我眼中,那些属于后者的那群人,并非天生泪点低,他们只是不够幸运,在生活的这摊浑水里面溺过水,但却足够幸运,并没有被“溺亡”。
“共鸣”才是这部电影的泪点。
而我,心思不够柔软,又有一个整天乐呵呵,心态比我年轻,且善于表达爱的父亲。而且我还未来得及进入社会被锤炼,所以我自然不会哭,顶多被感动而已。
记得上学期,室友一天晚上突然得知自己的爷爷去世的消息,她捂着嘴坐在座位上潸然泪下,我走过去给她递了一张纸,拍拍肩膀就走了。其他室友照例安慰“不要难过了,生老病死很正常的”,“看开点吧,别哭了”。我在这头一句话也不愿多说,“共鸣感”让我没办法那么做,因为我知道那种内心的悲怆感是需要时间和爱去抚平的,就仿佛几年前的自己,无力看着亲人命运的齿轮崩析,而自己却无力还被迫接受一般。至此,我对秋景,对落叶,对残枝败絮等一系列暗示生命尽头的景观有着本能的抗拒。
如果你说,“武辰钰,这就是常态,就是这个星球里正常的生命轮回,它可能残酷,可能血腥,但它让你成长,让你学会承担,学会勇敢。”
我一定会告诉你“对不起,那我不成长了。你把原来属于我的东西还给我吧”
上几周的奇葩说有一个辩题,大意就是,如果有一个可以让人生变的完美的按钮你会不会按下去?我会选择按。而在我眼中的完美和马东所说的是相像的。
在这样的人生里,经济不用腰缠万贯,但却小资惬意。爱情里的伴侣不用是人间极品,但却安稳踏实。精神食粮算不上学富五车,但却独立自主有见地;亲人们未必到“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但却相敬如宾,相互有爱。
我们被灌过的鸡汤里,最常见的几句就是“挫折让你越挫越勇”“失败和痛苦是成熟的代价”。我不能苟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心理建设去承受这些所谓的打击,他们可能就是跨不过去这一个个的槛,因为生活的磨难变得残忍,变得无情,或是变得失心疯,患了精神疾病,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世界,终结自己的受难人生。
很多的人为事故,没有原因,不看所为,在这类事件爆发之后,大众舆论只是评论一句“报复社会”,何其悲凉?又何其阴暗?他们究竟是受了多大的打击才选择了“报复”,你也许会告诉我,这些“打击”不算什么,你也在经历同样的事情。
一个城市发了大水,你只是日常出行受到阻碍,而对方唯一的居住地却被冲毁,你们的确在经历等分量的事情,但看见事情本质的你好意思去强求别人不要哭,要坚强吗?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感谢生活的重创,纵然伤口愈合,但却留下疤痕,这些疤痕可能有一日会被揭开,它又让我想起来那段煎熬的岁月和无尽的挣扎,我并不会感到有多快乐。
而如今有了这个按钮,它让我的人生时时刻刻都有选择,有退路。在我到了“四十不惑”的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我戛然回望我的人生,足够丰盈但并不平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成为我的心结或是心疾。
那些泪点低的人里,多数是受过伤的人,他们流的泪是为自己流的,而我却愿生活给你我一个泪点高的一生,我们只为故事流泪,在电影末了,还能随手擦干泪,笑着离开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