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雏菊》这部电影,杀手朴义对画家惠英情有独钟,从第一眼看到惠英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被这个美丽的女子所吸引,每天的同一时间,都会给她的花店送来一盆小小的雏菊。只可惜,朴义身上所背负的诸多命案令他不得不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只能把爱深藏着心中,远远地注视着惠英,默默地为她付出。
朴义留给惠英的信将这种揪心的痛演绎得淋漓尽致:“对不起,我一直在向你撒谎。我以为你了解我之后会有危险。我是一个生活在暴力和死亡世界的人。我不应当接近你。我像个傻瓜似的想着,隐藏真相是保护你。现在我明白那会让你更加难受,惠英,谢谢你和我在一起,我会永远记得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现在我把这幅画还给你,请你忘记所有一切悲伤的回忆,然后邂逅一个配得上接受这幅画的人,真正快乐的生活。我也要开始行动了,再见。”
看完才知道,什么是卑微到尘埃里的爱,什么是变成风也不敢和你相遇。如果不是朴义要执行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任务,惠英永远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深爱着她。
单恋,多么唯美的情愫,为了一个虚幻的恋人做很多温柔细腻的事情,即使对方不知道。单恋不仅仅出现在影视作品中,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学时情窦初开的年纪。
蓦然想到少女豚的诗:有多少人 以朋友的名义默默爱着一个人 可能TA已有伴侣 可能TA对己无意 于是爱变成了见不得光的秘密 只能自己小心收藏 像是窃贼 捂紧自己揣满赃物的衣兜 穿过长街避开人潮 闪进无人注意的黑暗小巷 唯恐被人发现 于是日复一日 卑微无望的爱变成了压在心口的大石 变成了长醉难醒的梦境 醒来时泪流满面 还要笑着说不痛
心理学家将单恋定义为单恋者渴望与另一个人建立起依恋关系,但另一方没有回应相同的渴望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拒绝,也可能是因为对方根本未曾察觉。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爱?米勒编著的《爱情心理学》提到了几种因素:首先,恋人们会被不情愿的目标强烈吸引,他们认为与这样的对象的关系才值得努力和期待。
其次,他们乐观地高估了自己会被对方喜欢的程度。
第三,也许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很痛苦,单恋也是有着回报性的。伴随着挫折、可能成为恋人的人们也经历着真正的身在恋爱中所感受的激动、欢欣和兴奋。
与女性相比,单恋更可能发生在男性身上,更可能发生在焦虑/矛盾依恋类型的人身上,而不是安全或逃避型的人身上。焦虑矛盾型的人是粘人的、占有欲强的人,寻找更多的亲密和安慰,而这常常超出人们所愿意提供的范围。
文章《单恋是场一个人的修行》则认为,那些交往目的不太明确的人之间更容易爆发出单方面的爱恋,大部分单恋者与被恋者之间原本是朋友或同学的关系。
同时,单恋者的吸引力往往明显低于被单恋者。另外,文中关于大学生单恋情况的研究验证了米勒的观点,即单恋更可能发生在焦虑/矛盾型的人身上。
陈晓等人(2013)对217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单恋情况与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有显著相关。这说明相较于个体对他人的评价,反而是对自己的认知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单恋的发生与体验。 焦虑维度得分较高的个体由于倾向于认为自我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所以更加害怕在遭到他人拒绝时会体验到的强烈的被遗弃感。
看来,焦虑和自卑的人更容易单恋。他们或许在想,单恋就可以永远不失恋,不被拒绝,沉溺在这种自觉深沉却无法寄托的感情中。殊不知,这是虚掷青春,空劳牵挂,枉自嗟呀。研究显示,由于单恋中双方的关系既不平衡也不互惠,长期处于单恋状态的个体可能会因为情感需要无法表达或满足而感到焦虑、不满意、低自尊,甚至产生抑郁。
所以,还在单恋的朋友们,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勇敢地去爱吧,寻找一份亲密、激情和承诺有机结合的感情,哪怕遍体鳞伤。或许你需要这本书《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