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夜行》之前,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都是——这本书太阴暗了,看完之后会压抑很久,还是不要看为好。
如果真的就只是凭借着别人的一面之词就决定了自己要不要看一本书的话,未免有些草率。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看书的感受也不一样。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里的情节其实算不上什么特别黑暗。
而那个被人们所诟病的雪穗,不过是在被生活羞辱了之后开启了假面模式罢了。
知乎上有一个人说:唐泽雪穗做出的每个选择几乎都是最优项,但是为什么最后依然逃不过悲剧结局?
你或许会说,因为东野圭吾把这本小说设计成这样了,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情节,才会有这样的结局。
其实,作为一个扑街写手,真的需要纠正一些你们的看法。
小说情节里面的那些结局,说实话,其实是角色他们自己的选择。而作者的用处,就只是创造他们的性格。至于他们的行动,那就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性格了。
但有一点却不会错,这还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在艺术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幸的,何况他们贵为主人公。
从最初的一桩悬案,到最后的动机被揭发。
或许,这就是给我们将主角的不幸娓娓道来的一种方式。它能让我们一点一点去接近事情的真相,一点一点去改变对主角的认识。
可以说,从这本书一开始,从那桩杀人案起,雪穗就是被黑化之后的形象。
连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最能够向其寻求保护的人,都把自己抛弃了。那么何必再把自己最为柔软的一面放出来让别人作践呢?
几乎每一个书中与雪穗打过照面的人都说她的眼睛像是一望无际的深渊,看不透,猜不透,更给人一种极度警惕的感觉。
如果你只是看雪穗的外表的话,就是俗称的白莲花。
而她的行为,也算得上真的是一朵亭亭玉立的白莲花了吧。
好像什么感情都没有,但却放不下生命中的那一束光。
为什么几乎如行尸走肉般却要依旧坚持游走在这个羞辱了自己的世界上?还不是因为有一束光一直在支撑着她。
她可以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为了那一道光。
她可以设计将阻挡自己的人强暴,拍裸照,甚至是杀死,也有因为那一道光的意味。
其实若是那种黑化系列的小说看多了的话,这种手法还是很常见的。
制作一个陷阱,让对方陷入不堪的境地,而这个时候,恰到好处的,设计人出现,被害者对施害人的态度180°大反转。
这种计谋,说实话,个人认为,一次就好。
次数多了,漏洞自然就多,而且相似点也会让人生疑。如此一来,便失去了起先隐藏自己的意义。
而雪穗最终的败露,有很大原因就是她多次重复利用。
关于雪穗的那一道亮光,读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是欲望,而有的人则认为是亮司。
我个人是比较倾向于亮司的。
且不说整本书都是在写两人如何里应外合设计了一次又一次充满恶意的事件,就说这本书的最后一个情节,若非亮司就是她生活中的亮光,她也不会做出那样的反应。
当亮司知道自己逃不过警察的追捕后,用他视若珍宝的剪刀,那把改变他人生的剪刀,刺进了自己的胸口。
而那时,雪穗就在他的身边。
老刑警笹垣看着她的眼睛问她:“这人……是谁?”
雪穗像人偶般面无表情。她冰冷地回答:“我不知道。”
……
当警察开始采取行动保护现场的时候,只见雪穗正沿着楼梯上楼,背影宛如白色的幽灵。
她一次都没有回头。
结尾的这一次,是我认为雪穗做的最好的一次选择。但即使是最好的选择,从此之后她也只不过是承载了两个生命的行走的躯壳罢了。
有的人会就这一点说雪穗很自私,说她和亮司之间只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
请你再仔细想一想,这里是小说,而且并不是那些渣网小。这一举动,其实正是雪穗这种性格的人会做出的经过挣扎之后的行动。
小说之中,雪穗和亮司两人并没有在明线里打过照面。他们的所有交谈都在暗地里进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也正是因为两人都非常聪明,都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性,都知道一旦东窗事发他们面临的就是法律的制裁。
而到那时,恐怕就不是白夜行了。
所以,有着这样性格的两人,又怎么会不私下里探讨完应对措施呢?
最终决定的,那不就是牺牲与保全。
有的那些小说中,当出现这种选择的时候,总会把对方用生命创造出来的逃命的机会浪费。每每看到那种时候,我都会慨叹一番。
而这次,我不用慨叹了,却止不住心伤。
这部小说之中,在刑警笹垣中,道出了两人的命运——他们只是想保护自己的灵魂,结果,雪穗从不以真面目示人,亮司至今仍在黑暗的通风管中徘徊。
悲剧,无疑就是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打碎。
很多小说都会塑造反社会型人格,比如说《白夜行》,比如说我寒假时候看的那本《厄运缠身》。
里面的主人公总是会被各种来自社会的恶意包围,最终用属于他们自己的方式开始向社会反击。
我并不是在为他们洗白,我只是希望,当你看到有人需要某些帮助的时候,或许可以伸一下援手。
如此,你拯救的,可能就并非一人了。
(首发于公众号暮暮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