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合作了10年之久的两个教育家杜威和哈珀终于爆发了一场最大的冲突,从8年前就致力于杜威教育实验的杜威的夫人由于归并问题辞去芝加哥大学附属“杜威实验学校”的校长一职,夫人的辞职意味着杜威教育实验的臂膀缺失,杜威并不认可哈珀校长对自己任命夫人为实验学校校长是行政错误紧接着也愤然离职。这一个被外界认为最完美的搭档的黄金十年终于结束。
10年前的1894年,年轻气盛的哈珀校长在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的直接支持下迎来了哲学教授杜威。在此之前,哈珀利用石油大亨的天才演说才能和钱的力量,请来了8位在任的著名大学校长和20位系主任(其中最出格的行为是哈珀一次从克拉克大学心理中心挖走2/3的教师)。钱是管用的,芝加哥大学迅速成为美国知名大学,而杜威也迅速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哲学书,“美国人也有了自己的哲学”这件事让洛克菲勒和哈珀兴奋异常,石油大王说:“投资芝加哥大学是我一生最成功的买卖”,哈珀也信誓旦旦:“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能够成为美国第一”。
说哈珀与杜威是黄金搭档一点也不为过,尤其是他们在教育学上的一致看法。在哈珀之前,美国已经出现了文理学院两年初级学院学生转师范本科学院的雏形,得克萨斯州的教会大学贝勒大学在经济危机中与附近的教会学院也已经形成了“2+2”模式的初级学院与大学高级学院的转学模式。然而,是哈珀和杜威将教育的改革真正进行了下去并赋予理论支柱。哈珀认为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与高中高年级更加相似,因此哈珀将芝加哥大学的前两年称为初级学院,后两年称为高级学院。而杜威的到来将哈珀的理想更加深入了一步,杜威并不满足写几本哲学书,他成立了教育学院并建立了第一所大学所属的中学和小学,并将大学预科思想融入学校实验,在这个实验学校里,杜威完成了他:“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生活”的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的升华,通过对杜威的解读我们或许得到:教育中的知识和能力根本是不能分离的,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让教育持续,“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能够继续他的教育……不是要在教育历程以外,去寻觅别的目的,把教育做这个别的目的的附属物。”,在芝加哥大学和以后的持续进行的哈珀和杜威的教育理论争论在美国石破天惊,影响巨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威已经名气很大,哈珀也开始疑神疑鬼。哈珀开始怀疑杜威也会如当初被芝加哥大学挖走一样跳槽到更好的大学,而杜威对于哈珀的跟踪行为也越发不满。妻子辞职后,杜威也愤然离职。不过这回哈珀错了,杜威并没有找到下家,甚至对自己能否谋到一个教授职位都有点担心:哲学和实践都是专家级的杜威在为自己找工作方面显然还不如当今的中国的80后。闲置在家的杜威将自己的郁闷写信给朋友,让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捡了一个皮夹子:在此后的26年,杜威帮助哥伦比亚大学建立起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学院。杜威辞职2年以后,芝加哥大学创始校长哈珀由于肺癌死在任上,而作为教育学家的杜威却又将他的辉煌持续了50年。
前面说了这么多,现在点出迟迟出现的主题:教育公平和社会角度的教育目标。
哈珀去世后,几个继任者并没有持续哈珀勇敢的创新精神,而经济危机让芝加哥大学也步履维艰,直到芝加哥大学迎来了第五任校长哈钦斯。哈钦斯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校长,在任26年致力于将芝加哥大学的实用主义氛围植入理想主义色彩,哈钦斯开设了大量的被今天成为通识课程的必修课,刚开始不仅遭到本校的科学教授的反击,更遭到杜威的嘲讽:“试图用100门经典来称为有修养的人,是无知的”。然而,短期和局部来看,哈钦斯是成功的:通识教育迅速普及、芝加哥大学在哈钦斯的带领下率先走出危机。而此时晚年的杜威,还在不懈地进行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探索以及他哲学家的探索和努力。
用不着等到去世,杜威就已经见到了自己的成果:二次世界大战的退伍浪潮使得职业培训迫在眉睫,杜鲁门总统建议初级学院改名社区学院以承担更多的教育职能;1949年退伍的哈佛MBA有3/4人员是退伍兵,而这些退伍的人,学习成绩未必出色,在后面的表现却是无法令人质疑:在后面的20年职业生涯中一半具有跨国公司总经理的成就;杜威和哈钦斯的争议也许在于:教育到底是培养哈钦斯所说的有教养的人,还是杜威所说的教育的成功在于被教育者的教育能够持续下去?
杜威去世50年后的美国,已经呈现了杜威乐于见到的情况:46%的学生就读于社区学院,然后之中很大部分又转向4年制本科;而在名校本科之前很多高中生已经修完大学头两年的预科课程;美国的私立高中和教会高中逐步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社区居住地学区为主流的复杂人群的公立教育体系;高中生开始就与社区更加融入,成绩不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领导力和特长、公益和爱心活动、学业成绩、学校的过程考试成绩等形成综合的考评体系,而大学生在校甚至辞职创业成为家常便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教育的界限更加模糊和错位,终身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需求。如果用过去50年的发展脉络来回顾的话,在总体社会层面很容易得出精英教育被教育的社区化所取代的结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肯定是占了上风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