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问我欧洲的意大利面跟中国面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亲兄弟、或者父子?
额,他们的关系要用历史大排梳好好梳理才能说清!!!
一、诞生于西域的面条
中国人食用面条有数千多年悠久历史,但全世界最早的面条并不诞生于古中国,那它从哪来?想知道答案,我们得回到很久很久以前......
距今6000多年前古埃及原始社会已开始种植小麦并以小麦磨粉为食。手磨机将小麦磨碎后发酵成面包用泥造炉烤熟后食用,但泥造炉受热不均匀致使它们的面包不如欧洲的面包松软。
在离古埃及东边不远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量高加索人生活着于此,本来大家在这里过着安逸的生活,但由于他们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猛增,为了生存只能向东迁移。
5000多年前,勤劳勇敢的高加索人走了4千多公里,来到当时沙漠化不如今天这般严重的新疆。在这片昼夜温差大、水草丰盈的广袤疆域,高加索人种植黍、麦,放牧生养。他们除了进食面粉、面包,还用粗糙面粉和黍揉搓成粗细不均匀的条状物——新疆“拉条子”的祖先 ,也是今天面条的雏形。
今天,在吐鲁番博物馆还能看到2500年前的面条化石。
二、面条在中国的发扬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与大月氏结盟,这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开端。
张骞出使时带着100多人,历时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这次出使,虽没达到原本目的,但向武帝报告了西域的情况,主要介绍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等。汉武帝是有远大抱负的君主,过了几年,他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回来小麦、面条、大蒜等西域特产。
那时,新疆高昌城成为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中心,到公元前5年高昌城已有大量汉人居住,在这里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融合、衍生。
小麦、面条等进入长安后,丰富多样的汉烹饪技术对面条进行加工,比如原本圆柱形的面条遇到蒸汽后一拉便能变成扁平的面条等。
三、中国——面条流传全球的“新心脏”
公元8世纪,长安成为亚欧地区乃至全球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跟今天New York差不多。
1271年元时,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四年后达到今中国北京,在中国游历了17年后回欧洲,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没有提到“面条”。那意大利面到底怎样诞生的呢?
在唐朝,各色人种在长安进行贸易交流,西域人拉着骆驼进长安、阿拉伯人中国品尝面条后,把面条、茶叶、丝绸等穿过沙漠带回西亚、北非一带。
公元827年,北非艾格莱卜王朝率领几万大军攻打了靴子意大利的南部——西西里岛,并且对其进行200多年的统治。
统治期间,阿拉伯人也把面条带到西西里,在这里诞生了意大利面。意大利西西里人民成为欧洲最先食用意大利面的人,到12世纪意大利面才从西西里传至整个意大利。现存于牛津博德利博物馆的《一个周游世界的快乐旅程》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Itriya”(意大利面),却是公元1154年。根据前面的史料,我们可知好吃的意大利竟跟我们的面条有如此深厚的渊源。
回到中亚这边,我们知道日本人也喜欢吃面条。那他们的面条也是在唐朝带回去的吗?不是唐,而是宋朝。
中国宋朝,日本京都圣一大师来开封学习禅宗,后将小麦、面粉、面条等带回去,直到今天,面条一直是日本寺庙僧人修行奖励的一种食物。
由上述可以看出小麦和面条并不起源于中国,但其进入中国这个“新心脏”后依凭汉唐文化浓厚的底蕴,面条这一特殊血液从“心”出发,得到了新的丰富、延伸和发展,且从中国面条向东传至日本、韩国、蒙古,向南传至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最后,我们回顾一下面条在世界的脚步:
Tips:
1、面条又名面、水面、面条子。面条古称“汤饼”、“奢面”、“素饼”、“煮饼”、“水引饼”、“不托”等;面条一词是后来才有的 。
2、传统中华面条――长寿面。中国人每逢生辰设于宴会最后必吃食品,因面条长长的,寓意长命百岁。古时吃长寿面象征祝福新生男婴长命百岁,此食俗一直沿袭下来。吃面时要将一整条面一次吞下,既不可以筷子夹断,亦不可以口咬断之。吃长寿面除寓意长寿外,也代表敬老。
3、“冷淘”,俗称“冷捞面”、“冰面”。原由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武则天所创。据说武媚娘年轻时天姿国色,14岁已被选入宫当才人。因要与青梅竹马的爱人常剑峰分开,临进宫前他俩到一面店吃面。因当日天气炎热,巧遇当天是媚娘生日,媚娘灵机一动,与老板研制出柔软可口的“冷淘”,面浇荤菜,清爽可口,味美祛暑。寓意爱情犹在但皇命难违,虽青梅竹马却不得不分道扬镳,因此必须冷却情感,只不过心存怀念。为了怀念当年情境,后来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每逢寿辰之日必命御厨烹煮冷淘,直到寿终正寝此习都并未曾变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