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否认,随着信用卡的发行,改变了我们一贯的消费方式。关键是这样的消费方式一旦养成就很难再回去了。
就像支付宝和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支付方式一样,任何一种新鲜的事物都是在培养我们的习惯。
就像电灯刚发明的时候,习惯用煤油灯的人觉得很难接受,但因为可以免费试用,再加上更加低廉的成本,从体验到熟悉,慢慢的就成了习惯离不开了。
你看在不同的时期,对于新鲜事物的推广其实都差不多。微信,支付宝原来都是免费的,当大家已经习惯到分不开时也就接受了她的付费方式。
透支的生活方式也是因为我们一般不再和现金打交道而变得更加普及起来。
信用卡是一个开始,当时还需要比较复杂的办卡手续(尽管在当时认为已经是相当简单了),因为相比于现在电商做的电子信用卡就算是复杂的了。
支付宝的花呗和京东的京东支付都是都属于电子信用卡的一种,京东支付只能购买平台里的商品,花呗目前差不多单位实体店都会兼容,加上支付宝经常性送奖励金的活动,已经成为比信用卡还要强大的平台。
支付宝从早期的收付款演化为综合型的金融平台,简直比银行还要强大,基本可以体验到马云所说的:每个人都是银行行长的感觉了。
你在支付宝上的活跃度成了你的信用额度,你的芝麻信用越高,你蚂蚁借呗的可贷款额度就越大。关键贷款这种原来跑银行特别繁琐的事情,点点手指分分钟就搞定了。
不得不佩服大数据的强大。一切都要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新换的建行信用卡出现了闪付功能,300元以内的消费,不用输密码,不用签字,看来也想在便携性上与各线上支付平台拼一下了。
任何一种金融创新只要是国家政策支持的就会出现快速的发展,当已经不存在技术问题的时候。
各种小额贷的业务电话经常出现在手机上,1-5万的小额贷,低利率已经成为紧俏的业务类型。
越来越多的便携,很容易把人带到透支的生活中。
金融的杠杠作用不言而喻,房地产的繁荣不就是这样造就的吗?
能借多少钱也一时成为商业大佬们的实力象征。
大家的透支生活对经济的繁荣肯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在透支的背后其实是要用成本的,适当的透支无伤其身,毕竟带上一点压力的生活也能促进个人的发展,毕竟这种动力有时确实需要外界来驱使的。
但透支多少还是要考虑自己的现金流,能赚多少钱,能否稳定的现金入账这是关键,否则透支就不那么可爱了。
透支的最理性表现是学会投资,就像贸易的顺逆差一样,把钱花到更有价值的地方,更安全的地方,更有利于个人成长的地方,而不是纯粹的消费掉,更不是被银行的利息吃掉。
有一项数据说,当你的现金抵扣到所有的透支还有结余时,你的经济良好状况就已经甩掉很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