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比较有趣的报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组织绩效评审小组的管理人员常常感到头疼,因为每逢deadline,大量的申请蜂拥而至,其中不乏考虑不充分和草率的项目,大大增加了评审的压力。自2011年开始在地球科学部开始实施取消某些项目的deadline,结果却发现该项目申请量减少了一半!难道拖延症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的专属?高端的科学家们也会身患此病?难道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
Ted上有个非常有名的演讲:你有拖延症吗?Tim Urban先生用非常诙谐的语言描述了拖延症人群的大脑,掌舵的除了一个理性决策者,还有一只及时行乐的猴子,当你刚要准备坐下写东西的时候,猴子就跳出来要掌舵,大喊“上上淘宝、浏览网页、吃吃薯片”,只有在deadline临近,即将出现职业灾难或其他恐怖情况时,猴子唯一害怕的panic monster才会惊醒,理性决策者才能重新掌舵。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没有deadline,惊慌怪兽不会轻易出现,这种长期的拖延症更不易被发现。
人人都有拖延症,区别是有的人和deadline保持良性关系,而我自认为属于懒癌晚期的,上大学的时候不是太明显,最多是期末考试前一周才是挑灯夜战。硕士期间拖延症开始严重,记得最清楚的是毕业论文从研二就开始着手写,天天在脑海里过一遍内容,计划一改再改,直到离交论文还有三天的时候,才开始写第一行摘要,一连熬了三天两夜,几乎脱了层皮,才赶在老师下班之前送过去,当论文递出去的那一刻,突然觉得很轻松。突击写的论文完全不属于高效率作业,一周后再次翻看,真是错误百出、惨不忍睹,暗自决心下次一定按照计划实施,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因为我发现手机备忘录里、便签纸上永远都是完不成计划(连“喝牛奶”都要放在提醒事项里才能坚持),几乎90%的工作通常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会去做,据说这是因为内心抵触,而被称之为“鸵鸟政策”。
因为最近拖的好几件事情同时挤在一起,使我大脑里每天充满焦虑、内疚和自我悔恨,所以决定给自己一个制定deadline。自3个星期前开始每天睡前读一篇文章(几近夭折),每天坚持跑10公里,跑步的过程开始思考这篇deadline的写作,但是迟迟没有动笔。今天是30天写作计划的第一天,终于可以在deadline前2小时完成我的作业,所以deadline真的是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