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来自本书第二节-心灵与肉体。有一个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而且你也可能感兴趣的问题——到底是肉体支配了心灵,还是心灵支配了肉体呢?
对于这个问题,唯心论和唯物论的哲学家各据一辞,谁也说服不了谁。幸好,个体心理学消除了这种水火不相容的紧张情势,因为个体心理学事实上在研究心灵和肉体的动态关系,毕竟这二者都是生活的表现。
所有能动的动物都能预见并计划它们所要行动的方向,由此我们假设——它们都有心灵。心灵为肉体订下动作的目标,由此支配肉体。同时,肉体也影响着心灵,因为毕竟肉体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心灵和肉体是相互协作的。
心灵和肉体的协作从我们生命的第一天就开始了。重要的是,心灵处于主宰的地位。
心灵有如一辆汽车,它利用它在肉体中能够发现的所有潜能,帮着把肉体带入一种对各种困难都是安全而优越的地位。
为了安全感或是优越感,我们的心灵会产生很多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又会决定着我们的感情。可不要小瞧我们的感情,因为一旦目标确定,感情就会为了实现它而成长和发展。
比如焦虑,习惯于被母亲伴同、帮助和保护的孩子,很可能会发现,焦虑是控制自己母亲的有效武器。愤怒也是一种控制个人或一种情境的工具之一。
每一种身体或心灵的表现都是以天生的材料为基础,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材料,以获取既定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唯一真正对象。
我们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正忙着构造他心灵的整体性,并在其肉体和心灵间建立联系。他利用遗传来的材料和从环境中得到的印象,并将它们修正,以配合他对优越感的追求。
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人对他身体印象的态度,不同态度,不同心灵。不能配合心灵的目标(优越与安全)的肉体会被当成负担。
因此,身体器官有缺陷的儿童,在心灵的发展上会遭遇更多阻碍,因为他们的心灵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们需要更多的心力去集中注意力,来达到同样的目标。
若心灵的负担过重,个人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没有余心留意外界的事物——他根本找不到对别人产生兴趣的闲情雅致,结果他的社会感觉和合作能力便比其他人差很多。
器官的缺陷确实造成了许多阻碍,但这并非不可摆脱的命运。如果心灵主动去克服这种困难,则个人可能会和原先负担比较轻的人一样成功,甚至有更大的成就。因为器官缺陷是一种能使人向前迈进的刺激。
例如,视力较弱的儿童会更努力地区分色彩和形状,结果他对视觉的世界就有更多的经验。只要心灵找到了克服困难的办法,有缺陷的器官会成为利益的巨大来源。许多画家和诗人都曾蒙受视力缺陷的困扰。
比较糟糕的情形则是,一些儿童会利用自身的缺陷来获得关注或者其它待遇,因而完全不会想要去克服自身的缺陷。
例如,某些患有夜尿症的儿童所受到的待遇,会使他们不想去克服它而是想保留它。经验不足的母亲会想尽(错误的)办法去消除孩子的夜尿症,如果孩子注意到母亲对此的重视,他就可能不愿意治愈自己的疾病。
不想消除尿床的孩子也许是这么想的,“我还没那么大呢,我还要你的照顾呀”,这么想的,大概是些“失宠”的孩子。
尿床还给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我们如何利用梦来达到目的。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尿床时常会梦见自己已经起床且去了卫生间。你们是否因此原谅了自己,然后下次又理所当然地尿到床上?
以上的例子都显示了心灵对肉体的影响。其实,心灵不仅能影响某种特殊的病症,心灵还支配着整个身体的结构。
证据一,如果一个小孩是胆小的,他的胆小就会表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不关心体格上的成就,甚至不敢想,他不会采用有效的方式去锻炼肌肉,也拒绝接受会让自己想锻炼肌肉的刺激,结果就是在体格健美方面离别的孩子越来越远。证据二,每一种情绪都会体现在身体上,当然,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
我们能得到的结论是,生活方式和其对应的情绪倾向,会不停地对身体发展施加影响。如勇敢的人,就会把他的态度表现在他的体格中。肌肉强壮,身体姿势也比较坚定,面部表情也会不一样,结果就是整个外形都会异于常人。所谓相由心生,就是这么个道理。
最后,让我们总结一下,在生命的最初四五年间,儿童会采用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及与之对应的情绪和行为习惯,它的发展包含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合作。在所有失败者中,最常见的共同点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低。
我们也可以给这本书里运用的个体心理学一个进一步的定义:
个体心理学是对合作缺陷的一个了解。由于心灵是一个整体,而生活方式又会贯穿其所有表现。因此,由个人的情绪和思想必定会全部和生活方式(处理情绪等问题的方式)保持一致。如果我们看到某种情绪引起了某种困难,而且违反了个人利益,若只想改变这种情绪是没有用的。它是个人生活方式的正当表现,只有改变其生活方式,才能将之斩草除根。
因此,个体心理学绝不会只治疗一种病症或是一种单独的表现,而是会在整个生活的样式中,在心灵解释其经验的方式中,在心灵答复由身体和环境接受到的印象而做出的动作中,找出其错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