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邶风的第一首诗是柏舟,鄘风的第一首诗也是柏舟,诗经里面重名的诗歌并不多,今天,我的诗经解读来到了一个新的地区,鄘地,前面的解读也曾提过,当初周武灭商,夺取商纣王的都城朝歌,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淇县东北。朝歌以北之地为邶,在现在河南汤阴县东南,朝歌以南之地为鄘,今河南汲县东北;朝歌以东之地为卫,三监之乱后邶鄘并入卫,封武王之弟康叔为此地的诸侯。所以,也可以说邶风和鄘风所歌咏也是卫地之事,但在《诗经》的编写中却还是单立其名,所以,邶、鄘,卫之地的诗我们可以参照来读,共三十九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卫风》十篇。今天,我们走进鄘风柏舟这首诗歌。
舟,主漂浮不定,无法掌握命运的恐慌之感。确实,本诗是以柏舟起兴,讲述了一个女子追求爱情却遭到父母的反对而抗争的故事。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女子找到了一个婚恋的对象,但是家长却不同意,女子哭天抢地争取爱情的一个非常老套的爱情故事。今天正好是七夕,也很应景的,正好读到了这样一首诗歌。
关于此诗的主旨,传统解释多将这首诗与《邶风·柏舟》混为一谈,认为是共姜自誓之作。《毛诗序》:“《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不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史记》记载:“四十二年,(卫)釐(xī,僖)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釐侯羡(yí,墓道)自杀,卫人因葬釐侯旁,谥曰共伯,而立和为卫侯,是为武公。”
这一段是讲的共姜的丈夫共伯死因,共伯的父亲是侯爵,共伯作为太子未袭爵前是伯爵,共是他死后的谥号。所以称共伯。伯也表示长子。共姜,就是卫世子共伯的妻子,两人感情很好,可惜共伯早早逝去,共姜的父母想要共姜嫁人,但是共姜宁死不从,所以作诗表示自己宁死不从的心意。后人就常用共姜来用作女子守节的典范。这首诗也衍生了出了柏舟相关的成语,“柏舟之痛”被用来形容丧夫之痛,“柏舟之节”、“柏舟之誓”则被用来指代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苏轼就曾在《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写过“柏舟高节冠乡邻”这样的诗句,元朝赵孟也曾在《王氏节妇》诗中写道“年少寡居今白发,为君重赋柏舟篇”。
不过,并没有史料来佐证这个故事。现在人们更愿意从一个女子为了爱情而争取的角度来阅读此诗。我倒是觉得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女子为了捍卫爱情而做的抗争总是没有问题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