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坤开始,我尤其欣赏既幼稚又成熟的人。那种随性地在大人与小孩之间切换身份的大人,保有着孩童的天真,又深谙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与之相处会是多么有趣又如沐春风的事啊!
可能是出于这份喜爱吧,让我无独有偶的在微信读书上看了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惊喜地发现,北野武也是个调皮捣蛋的善良大爷呢。
谈共鸣
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他是个叛逆又有爱的儿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一生都在与自己的母亲较劲,“斗争”。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的母亲是个自诩身份尊贵,主张用“教育斩断贫穷”,强势地干预着家里所有人的生活,又很热心肠,高情商的女人。强烈对比之下,他的父亲只是个胆小怕事,懦弱老实的油漆工。父亲在母亲的强权下,自尊心强烈扭曲。他的父亲也只有在喝醉酒的情况下,才敢大声说话,但只敢对自己的妻子拳打脚踢,像极了窝里横的公鸡。就在这样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里,养育出了四个孩子。在弟弟妹妹们都还小的时候,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为照顾家里分担了许多;老二是大学教授,学识渊博;老三是唯一的女儿,在书里提到的并不多;老幺则是北野武,他几乎花了一生的时间与母亲斗争,无论是在学业亦或是职业选择上,时时刻刻受到母亲对他的“折磨”。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正是母亲对他的折磨,才使他这匹失控的野马成为良驹。
这本书与平常的小说,传记不同,乍看起来有种像冗长而乏味的家庭伦理剧。亦或是一个叛逆的青年人同母亲的抗争史。但细节之处常让我很有共鸣,有种说不出的认同感。
文中有一段话,深深触动着我:“我想起小时候的玩伴,现在不是工人,出租车司机,就是黑道混混。他们和我哪里不同?没有。不,只有母亲不同。”
这让我想起我的母亲,一个聪慧的农村妇人,一个本来很有能力念书,却因为家里贫穷和外公外婆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而荒废了学业的60后女人。由于自己没能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我的母亲带着这种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懊恼悔恨以及伤痛,对我的教育极其上心。
从我记事开始,我就感觉母亲总是在逼我努力,逼我读书。印象最深刻的是,读幼儿园的我根本不懂读书意味着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要写数字和拼音的练习。字的大小还要写到老师的要求,至少占据每个格子的一半。我当时也不知怎的着了魔似的,觉得写很小很小的字(大概占1/5的格子)很好看,所以执意那么写。老师把情况反映给我妈,结果回来就是一顿罚跪,我当时心里委屈得不行。我妈问我知道错了没有,我带着哭腔说知道了,可心里依然不服气。当妈的真的都太厉害了,她知道你心里的小九九,知道你有怨气,所以就一直罚跪一直问,即使你说知道错了,她也不让你起来。一直问到她觉得你是真的服气为止。回想起来,那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因此,在这样的高压下,我童年是不太喜欢母亲的。当别人问我喜欢爸爸还是喜欢妈妈这种问题时,我一点也不会像高情商的孩子那样说都喜欢,而是不假思索地说更喜欢爸爸。原因很简单,我每次要买什么东西,我爸总能满足我。
虽说小时候与母亲的相处大多不太愉快,但我晚上特别愿意和母亲一起睡。因为我喜欢听她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讲她是如何如何在多校联考的数学竞赛中拿了第二名;讲她的英语有多差;讲她跟着当时的同伴一起选择不上学,原因竟是害怕孤单,怕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没有人陪;讲她的老师多次去外婆家里劝她重新回去读书,她又是如何坚决不去,然后在某天睡梦中伤心地哭醒了,是因为梦到自己去上学了,大概她心里很是后悔吧;还有讲她读过的小说,故事给我听。。。
慢慢地,我像开窍了似的,变得喜欢上学读书了,就这样在母亲的鞭策下,读完了研究生。而回过头来看我儿时的玩伴,几乎都早早地辍了学。我不确定读书这件事是否值得骄傲,但我深深意识到如果我的母亲不是我的母亲,那我也一定早早辍学了,现在可能在镇上的某个厂里打些零工。我就不会遇到徐老师,更不会加入中文读书分享群了。
谈欣赏
北野武,是一个滑稽的,严肃的,极具才华的相声演员,更是一名世界级的优秀导演。这些贴在他身上的荣誉和标签,是我知晓他名字的前提。但透过这些标签,我看到的是一个善良温柔而有趣的灵魂内核。
我为什么这么说,除了可以从他的这本《菊次郎与佐记》的细节之处可见一斑外,更可以从他的电影作品,以及他的朋友岛田洋七的口中得知。
岛田洋七在他的一本类似回忆录的书《我与北野武》中提到,北野武除了是个搞笑担当外,更是个富有感染力,经常鼓舞后辈,善良腼腆又很有远见的人。他的搞笑中常带着深刻,正所谓严肃地戏谑又戏谑地严肃着。他对晚辈的鼓励,对朋友的无条件支持与关怀,对家人的爱,都是他成熟的表现;而他与岛田洋七的对话,常常充满着幼稚的孩子气。
正如岛田洋七所说,“或许小武这个人多半还是个孩子,但是,有时他又成熟得让人吃惊”。
好啦,我讲的不好,书中很多动人的细节都未能涉及。如果你有兴趣,就去看看这两本小书吧!